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微访谈

河南省孟州市 多轮驱动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核心提示:新农村融媒讯 (文/吴国强 周萍 宋爱景 张泽斌 本刊记者 薛玉)孟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路径”,打造乡村建设“新

新农村融媒讯 (文/吴国强 周萍 宋爱景 张泽斌   记者  薛玉孟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新路径”,打造乡村建设“新样板”;谱好“四部曲”,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强音”;坚持“生态美”,提升乡村建设“新质态”,全力书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着力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新环境,奋力描绘孟州市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孟州市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聚焦整治重点,聚力融合发展,不断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精心打造特色文化亮点村,打好“组合拳”,多轮驱动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荣获“中国乡村振兴示范市”、“全省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县”、“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孟州市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等三部委作为9个典型范例之一在全国推广。


创新做法:

(一)探索“新路径”,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

按照“学有样板,做有亮点,干有特色”这一要求,着力打造一批村庄布局差异化、设施功能均等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生态宜居环境美、管理民主秩序美、乡风文明风尚美、村强民富生活美的“三化四美”乡村。

一是党建引领。把强力推进党建综合体建设,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建管用”新途径,按照“三型六优全面建、三级管理不能闲、盘活资产能赚钱”的理念,大力推广盘活自有资产资源、走“小而精”路线的“司庄模式”,探索走村企共建道路的“四联经验”,累计建成党建综合体180个。着力破解管理使用难题,成立市级运营调度中心,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编制服务事项清单,28家职能部门参与,下沉服务300余场次,让广大党员群众在党建综合体新模式下近距离享受便捷高效服务,提高了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二是整合资源。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差等问题,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等形式多方筹资,大力实施道路、饮水、旱厕、民居改造,扎实开展污水、垃圾治理,乡村环境更加靓丽宜居。同时,实行市领导包乡、乡班子成员包村、村干部包户“三包”机制,层层落实责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补齐短板。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以水、电、路、气、垃圾处理等一体化和医、教、养、文、保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尽快弥补农村发展短板。同时,以乡村建设为统领,按照亮点村、示范村、提升村三个类别对村庄进行分类,按照“五改两化”标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切入点,融入农旅、文旅或经济增长点等元素,分批打造亮点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勇于探索。积极探索“一宅变多园”模式,在群众的自发行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下,通过农村宅基地改革,激活闲置房屋、土地等资源,拆除“空心院”,建成文化广场、村史馆等;改造“空心院”,将状况良好的院子改建成农村幸福院;

扮靓“空心院”,拆除残垣断壁,建设小游园、小果园、小菜园,变成村内天然氧吧。全市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拆除废旧房屋4000余座,改建成文化活动广场80余个、农村幸福院160余所,安装健身器材3600余套,建成游园、果园、菜园共计1300余处。


(二)谱好“四部曲”,奏响环境整治“最强音”

去年以来,孟州市高位推动,上下齐动,统筹联动,投入撬动,持续整治农村“六乱”(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抓好“六清”(清垃圾、杂物、污水、沟塘、违建、残垣断壁)、推进“一改”(改厕),为农村美颜,为农民提气,为农业赋能,奏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强音。

一是高位推动,谱好真抓实干“和弦曲”。孟州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在突出位置,“六项机制”齐抓共管。一是实行市、乡(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建立市级领导分包责任制,落实“日督导、周通报、月观摩”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镇、村、组、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全面负责辖区政策宣传、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秸秆禁烧、安全生产等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加强

日常指导、暗访和监督,发现环境问题,第一时间整治,第一时间解决。进一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广“一约四制”(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公共区域保洁制、农村卫生缴费制、卫生户文明户评比制),确保环境卫生长期保持、各种设施稳定运行。三是坚持“建、管、服”并重,强化改厕后期管护,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孟州市已完成改厕6万余户,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农村常住户应改尽改。

二是上下齐动,谱好党建引领“示范曲”。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大喇叭等方式,唤醒群众“主人翁”意识。结合党史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有效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及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 “党员带领群众干、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星级文明户、“五美庭院”评选活动,改变以往“站边看”为“争着干”,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突出典型引路,在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中,各乡镇办积极创新工作模式,集中人力物力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新闻媒体加大报道力度,曝光突出问题,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全市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潮。槐树乡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多举措开展整治;大定办事处建立班子成员包片,包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工作联动机制,选树先进典型,增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激发内生动力;谷旦镇积极探索环境卫生保持长效管控机制,推行“街长制+党员联户”挂牌管理新模式;会昌办事处利用拆除整治清理出的土地空间,新建“游园广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化工镇开展党群连心工程,实行“党员分包”机制,印发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环境、包秩序)责任牌1万余份,张贴到户,进行督促共创。

三是统筹联动,谱好集中整治“全域曲”。按照“不落一村,不留死角”的目标,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整治重点,推进“三个提升”,注重“三个结合”,确保整治成果巩固拓展和整治全程内外兼修,由以往的“点上净”变为 “全域美”。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畜禽粪污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村容村貌改善五项重点任务,努力提升清洁指数;围绕“洁、齐、净、美、景、韵”六个标准,强化村庄“六化六有”建设(“六化”即村庄绿化美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六个标准。“六有”即有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健身广场),提升环境指数;紧盯群众需求、农村需要,进一步深化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营造良好乡风民风,提升幸福指数。注重与特色产业发展、文化相结合,培育“活而新”的“人居环境+产业+文化”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富裕富足;注重与巩固脱贫成果相结合,引导广大脱贫群众改穷貌、换穷业,向着更好生活迈进;注重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高标准农田、村庄绿化等与人居环境整治协同推进,打好“组合拳”。活动开展以来,共发动群众27万余人次,出动人员3.8万余人次,出动钩机、三轮车等机械2万余台次,清运垃圾、杂物9000余方,清理卫生死角7000余处,清理沟塘河渠120余处,清理残垣断壁2400余处,拆除危房近3500余间。

四是投入撬动,谱好全民参与“交响曲”。采取 “财政投一点、镇村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多元化投入筹资模式,不断拓宽、延伸资金筹集渠道。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其中,社会捐助、群众集资达到 270万元。探索土地收益+贷款模式,组织镇村积极开展土地整理,把70%的土地收益用于环境整治,同步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拓宽延伸筹资渠道。


(三)坚持“生态美”,提升乡村建设“新质态”

坚持以彰显生态特色为着力点,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四好农村路”全域提升,立足特色做文章,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

一是“四好农村路+”带动。作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孟州市已高标准实现“四好农村路”全域覆盖。同时,做足“四好农村路+”新文章,带动全市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工作全面提升。“四好农村路+脱贫攻坚”,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通上等级公路,公交车覆盖所有行政村,新增道路管理、养护等公益岗位200余个,源沟、岩山、古周城等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四好农村路+现代农业”,带动种植结构调整,促进沿线发展葡萄、无籽石榴、苹果等特色林果1.3万亩,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00余家,沿线群众户均增收近4500元。

二是做足乡音乡愁文章。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系得住乡愁”的总体思路,莫沟村通过修整田园、改造街区、修复窑洞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近6000万元,带动村民发展家庭民宿2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留住乡村的根和魂,带来人气和财气,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人均分红1700元,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三是做足绿色生态文章。坚持“产业有特色、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的发展思路,源沟村先后实施项目45个,建设生态水系、环岭步道、乡村大食堂、文化广场等,202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300万元,源沟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四是做足红色文化文章。依托孟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岩山村,建成红色纪念馆、纪念碑、政协户外教育基地,成立岩山村红色旅游公司,推动岩山旅游业规范化发展,叫响“红色岩山”品牌。今年以来,累计5万余人次到岩山接受红色教育。

五是做足融合发展文章。全面打造“桑坡·记忆”特色小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毛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改建商城28家,发展门店2100余间,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


显著成效:

(一)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所有农村实现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运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70%。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3公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通过国家复审;打造了22个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明星村,相继呈现了“秀美中曹”、“韩愈故居”、“移民新村”、桑坡·记忆小镇等一批美丽乡村。南庄镇入选全省“美丽小镇”,孟州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通过“抓点、连线、扩面”,以村带村,以村带乡,以路带域,逐步展开,实现村容村貌全面提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创建33个“千万工程”示范村。莫沟村持续投入,进行生态修复和绿色改造,打造成为闻名全国乡村旅游典范,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源沟村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了从省级贫困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跨越式发展。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荣获河南省文明村镇、森林村镇、乡村旅游特色村、创客示范基地等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三)产业发展多元化。打造“岭、平、滩”三条高品质旅游环线,实现了过街路段全美化、公路两侧全绿化、道路环境全域净,形成了“田园果岭路”、平原“现代农业路”、滩区“黄河风光路”三条高品质旅游环线。去年五一期间,全市仅乡村游就接待游客9万余人,收入80余万元。


经验启示:

(一)筑牢组织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这里打造农村宜居宜业新环境中,孟州市自上而下,不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当先锋、做示范的引领作用,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构筑坚强的战斗堡垒。建强组织,提供坚强保障,不断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坚持三会一课、“1+3”月议会制度,开展党员联户、党员志愿者活动,强化支部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各项工作的落实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把党支部挺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强化引领发展、谋划产业的能力,科学培育特色产业,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党支部+村民”等模式引领产业、旅游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二)重视人才引进。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问题,关键要建立乡村人才保障机制,着力在领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下功夫。孟州市创新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全市11个乡镇办事处,274个村共联系走访乡土人才1256名,建立乡土人才库12个,已纳入人才库1221名,摸排有返乡意愿的289人,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274个,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562名;此外,由乡镇党委书记联系重点村14个,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人才234名。打破对乡村建设“低端化”的传统认知,面向全国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各方面,全面提升乡村建设的品质感,以此吸引更多热爱农村的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三)吸引资本助力。社会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引进适合乡村发展的社会资本,既能实现城乡之间互利共赢,又能实现可持续的振兴。孟州市及槐树乡、西虢镇通过制定优惠措施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村民、乡贤、企业通过入股经营、合作经营、注资帮扶的形式,支援家乡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互利双赢。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全方位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招商引入专业公司、资金、人才,帮助村级持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持续有效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孟州市农业农村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