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突泉大地上,一串串圆润的红沙果缀满枝头,饱吸阳光的水稻压弯了腰,鱼儿在水田里翻滚打闹,搅动着一池“稻花香”……“庭院经济”悄然走进了突泉县的千家万户,正以“秋风”作笔,描绘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
“庭院经济别小看,一亩能顶十亩钱”。近年来,突泉县牢牢把握庭院产业这一经济增长点,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思路,引导全县百姓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全县庭院经济总收入1.5亿元以上,带动户均增收3550元,实现了村民就地就近发展,真正把乡村“小庭院”建成了致富增收的“后花园”。
农家院变“后花园” ——乡村美了
走进东杜尔基镇明星村,村民王占海穿着水靴撸起袖子,泥土沾满了衣服和脸,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今年水稻、鱼儿都丰收了,晚上我请大家吃饭。”王占海对着正在自家院里铺设地砖的师傅们说。
王占海所在的明星村是附近有名的“庭院村”。2022年,东杜尔基镇投入中央及自治区衔接资金150万元用于明星村126户、271亩庭院有机水稻发展,依托明星水库资源,建立起“引湖进村,引水进园”建设明星庭院水系,以地表引入水灌溉稻米,提高生产质量。
“我家院里有三亩地,预计能产500多斤稻子,稻田里还放了鲫鱼和鲤鱼,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我们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越干越有劲!”王占海告诉记者。眼看着明星田园综合体要建成,他和妻子决定在院子建一个轰趴馆,游客们可以在这唱歌、跳舞、还有民族服装供大家拍照,也算是在“家门口”当起了小老板。
一间小小的庭院,联结了远方的行人,也激活了沉寂的乡村。近年来,明星村依托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根据农户特色打造乡村民宿休闲旅游,使乡村旅游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加入到乡村旅游业发展中。
小树苗变“摇钱树”——村民富了
“别的事咱不了解,但是突泉人爱种树、会种树、勤种树这件事,我这个老百姓算是见证人。”在突泉县六户镇和胜村,村民王文章家院里栽满了果树苗,30年里,他靠着育苗“育”出了小家的增收致富,数以万计的果树苗从“庭院里”奔赴城市、荒山,更“育”出了盎然生机 。
“我们嫁接的果树品种果子好吃,市场行情特别好,每年都会有周边地区的苗贩上门来收。还有部分果树苗用于城市绿化,价格最高能卖到50元一棵。”王文章向记者介绍,他家育有鸡心果、龙丰果等品种,今年出圃了9万多棵树苗,收入达到10多万块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和胜村6个自然屯,2个自然屯育苗覆盖率已达到90%,几乎家家见绿荫,户户有果树,全村育出的果树苗三分之一供给突泉县内用,其他的销往外地。和胜村还利用培育出的果树苗大力发展林果业,目前,已经有十多户村民开始自己搞果树经济林了。并且果树育苗田间管理及嫁接所需的人工,和胜村都内部消化,每年用工人次在600至700人次左右,减少了和胜村的劳动力流失。
小群体变大规模—— 产业兴了
“自家秸秆做饲料,专项贷款利息低。养母牛一年产一头牛犊,喂一年,净利1万块钱。”9月8日,正在给牛添加草料的突泉镇新发村村民刘艳梅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庭院养牛,实现小康不用愁”这是她这几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走进新发村,最吸引人的就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或大或小的牛舍,一头头壮硕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着草,“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作为村上的养殖大户,刘艳梅养殖经验丰富,2018年,她借助全县“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东风,购买了9头基础母牛,经过几年的发展,她家的牛存栏量达到30余头。“在养殖过程中,村里的产业指导员定期到家中进行指导,牛有点小毛病,镇上的‘畜牧120’兽医随叫随到。你看,政府啥都替咱想,说啥也得大干一场。”谈及养牛事业,刘艳梅满是憧憬,今年她准备再购买30头牛。
新发村蓬勃发展的牛产业只是突泉镇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突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长春向记者介绍,突泉镇将打造“三个区”:第一个“区”是以原太东片区15个村养牛产业为主的农牧业融合发展区,通过实施干部一带五、村牛户养、村集体加合作社等模式,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第二个“区”是以10个城郊、城中村发展设施蔬菜和休闲旅游为主的农旅融合发展区;第三个“区”是以原溪柳片区16个村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溪柳紫皮蒜、鲜食甜玉米、甜菜、谷子等特色产业种植区。通过发展各项富民产业,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红利,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房前屋后,果树环绕,稻香鱼肥,牛唱羊和,八方宾朋,小院做客,突泉县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收益,在乡村振兴路上奏响欢歌。记者 刘向阳 胡日查 韩学文 刁博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