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射镇各村组的村民抢抓农时,抓好辣椒、玉米、水稻、中药材等农作物的抢收。同时,龙射镇还积极引导村民通过轮作的方式,抓好秋季作物种植,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促进村民增收。
近年来,龙射镇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引导村民抓好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同时,还积极引导村民抓好中药材、榨菜、辣椒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品”。今年,全镇新发展中药材种植1500亩,扩大发展榨菜5000亩,发展辣椒1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180亩,特色产业打开了村民致富的新道路。
烂泥滩种出“致富椒”
在龙射镇沿河村1组小地名灶圈坝的地方,村民刘再平正在辣椒种植基地忙着采摘辣椒。
“真没想到这个烂泥滩,还能种出这么好的辣椒。”刘再平家在距离基地100多米的院落。他说,从辣椒种植基地的翻土、栽种、除草、管理、采摘,他都参与其中,一年下来,在辣椒种植基地能够收入14000多元。
谈起以前的灶圈坝,刘再平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河滩,鹅卵石到处都是,一到雨水季节,就成了水淹地。在灶圈坝,一条小河顺着山谷而下,河沟两岸是平整的土地,每逢雨季,土地被洪水带来的砂石覆盖、无法耕种。2020年,龙射镇对其进行了河道整治,两岸的土地再也不受洪水威胁。
村上引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辣椒等农作物。“经过这2年的试种,洪水没有淹没土地。今年,合作社流转了130亩土地种植辣椒。”辣椒基地负责人陈立强说。
20多位村民忙碌着采摘辣椒,装满辣椒的箱子整齐地摆放在生产便道两旁。“大家再加一把劲,今天争取再装一车。”陈立强一边察看辣椒的质量,一边鼓励大家抓紧时间采摘。他说,这是今年的第四茬辣椒,每次采摘都要吸纳20多位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全年带动农户71户260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石旮旯变“聚宝盆”
“长得好哟,一锄下去就挖起一大坨。”在龙射镇永和村白芨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挖白芨,看着长势良好的茎块,村民们高兴不已。
永和村所在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连着山,石头遍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土地撂荒现象突出。
“没想到这样的石旮旯,还能长出这样好的中药材。”村民们一边采挖,一边高兴地说:“只要产业选择得好,这些不起眼的石旮旯,也是‘聚宝盆’。”
同样高兴的还有中药材种质繁育基地的负责人杨光伟。2020年,他组建宕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永和村流转土地140亩,种植了中药材天门冬和白芨。
近段时间,杨光伟除了组织村民采挖白芨之外,还组织大家对天门冬进行管理。在天门冬种植基地,搭建好的架子整齐地排列在地里,天门冬的藤蔓沿着架子一排排铺开,显得格外美丽。
“我们采收了种子,就开始上肥,抓好秋季管理,为天门冬明年生长打好基础。”杨光伟说,通过2年的探索,在天门冬种植上,合作社探索出了自繁自种的模式,减少成本投入,也能更好地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进来。“目前,合作社正在与村集体合作,抓好烘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初加工厂建到村上,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冬闲地变致富田
收了水稻种油菜,这是龙射镇村民一直以来的种植传统,如今,随着当地榨菜产业的发展,更多的冬闲地变成了致富田。
大地村村民陈德洪在收割稻谷后,立即翻耕土地种植油菜,目前已经完成油菜种植。
今年,陈德洪种植的10亩水稻,平均亩产约800斤,每斤售价1.80元。油菜一亩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如果只种一季,收入就要减少一半多。”
同样忙碌在田间的,还有东方村的种植大户傅世均。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傅世均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苞谷、红苕、中药材,同时,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他还对部分土地进行轮作,种植榨菜。
“今年要种植200多亩榨菜,现在菜苗栽种接近尾声。”傅世均说,加工厂就建在家门口,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减少了销售的后顾之忧,种植起来就更有了信心。
今年2月,龙射镇对接了销售渠道,由村里的榨菜加工厂,将榨菜叶子收购加工成梅干菜,销往广东及东南亚地区。
这一举措的实施,更加激发了群众把冬闲地变成致富田的信心。“原来的榨菜叶子都是烂在地里,现在也能够卖成钱,安逸得很。”傅世均说,今年初,他通过销售菜叶子增收了3万多元,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
据了解,通过轮作的方式,龙射镇已建成榨菜种植示范基地3000亩,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产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