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祥和与幸福。窗花、春联、灯笼……无不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它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每逢国庆佳节,这一抹中国红都飘扬在祖国的大街小巷,它也被一代代艺术家们描绘在时代的丹青画卷,永远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蒋兆和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设色纸本 283厘米×132厘米 1949年 泰康集团收藏
中国现实主义大师蒋兆和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一幅与共和国同龄的作品,它诞生在1949年10月1日。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一男一女分别身着工农服装,高举国旗,动作有力,目光坚毅。他们的身后是无数欢呼雀跃的工农群众,前方的和平鸽环绕着他们。整个画面采取纪念碑式构图,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徐徐飘扬,无比崇高。
董希文(靳尚谊、赵域、闫振铎、叶武林复制) 《开国大典》布面油画 229厘米×400厘米 1953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若论记录新中国成立场面的画作,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1952年,37岁的董希文接到了创作命题油画“开国大典”的任务。在创作中,他采用了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大团圆”的构图方式。城楼上的红色廊柱及大红灯笼、远处广场上红旗的海洋,与辽阔的蓝天白云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彰显出大国气派。
1953年5月,当毛泽东主席看到《开国大典》时,情不自禁地赞叹:“是大国,是中国!”还称赞道:“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对于董希文来说,这无疑是极高的评价与鼓励。这幅画也与它记录的重要事件一样,一同被载入史册。
齐白石、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合作 设色纸本 《普天同庆》367.9厘米×114.9厘米 1952年9月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不仅获得稳定安宁的生活,也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与文化地位,此前饱受战乱惊扰的老人有了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有了更为强烈的艺术创作冲动。他曾多次为国庆创作大幅画作。
1952年,齐白石领衔湖社和松风画社的画家为中央人民政府创作了巨幅国画《普天同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题识:普天同庆。恭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并向毛主席致以崇高敬礼。九十二岁齐白石题。款署:徐石雪画双凤。白石画牡丹。于非闇写桐。汪慎生画竹。胡佩衡写水口。溥毅斋画月季。溥雪斋写兰。关松房画石。潘素写坡草。
毛主席亲笔回信 (收录于《毛泽东书信手迹》第108页)
毛主席非常感动,亲笔为画家们回信致谢。信文如下——白石先生: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十月五日。
齐白石 《祖国万岁》纸本设色 244厘米×75厘米 1954年
94岁时,齐白石为庆祝国庆而创作了作品《祖国万岁》。一株虬松参天而立,一轮红日在水面之上正欲喷薄而出,一只丹顶鹤灵动伫立,虽然画面构成元素简单,但却大气祥和,充满了无限生机,“祖国万岁”四个大篆遒劲有力,白石老人衷心祝愿祖国蒸蒸日上的热烈情感跃然纸上。白石老人曾以“松鹤旭日”题材创作多幅画作,以表达他“已卜余年见太平”的喜悦之情。
齐白石 《祖国万岁》纸本设色 67×33厘米 1955年作
1955年国庆时,95岁的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感情再次创作《祖国万岁》。这幅画面以一棵果实累累的万年青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万年青四季常绿,果实鲜红,常作为吉祥、太平的象征。简而又简的构图中,淡绿染叶,胭脂点果,清新雅致,“祖国万岁”四个篆书大字更是强烈地表达出老人的爱国之心。红果、绿叶、黑字、白纸互相映衬,艳而不俗。寥寥数笔,写出了人世间最常见,却又蕴含无尽意趣的境界。
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 纸本设色 《首都之春》全卷67.6厘米×4560.6厘米 1958年11月至1959年6月 现藏于北京画院 (本图为局部)
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画院的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6位画家集体创作了一件长达46米的长卷《首都之春》。这件作品绘制了东起通州,西至官厅水库整个长安街及其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现实景观的精心描绘,又有社会运动、人民生活,以及工业建设场景的真实记录,堪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都北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孙滋溪 《天安门前》油画 153×294厘米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关于描绘天安门的绘画,还有一幅常常被人津津乐道,就是孙滋溪的油画《天安门前》。《天安门前》创作于1964年,作品画面选择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节日期间的天安门,天安门城楼红灯高挂,红旗飘动,来自全国各族的同胞错落地站在天安门前,等待照相机按下快门的瞬间。这幅绘画在表现新中国代表形象的天安门高大的同时,更凸显了画面中群众翻身做主人的激动与喜悦。在创作上孙滋溪吸收了新年画的表现方法和审美特点,采用对称格局,形成了画面庄重、稳定的形式美感,作品中饱含温情与时代情怀,最终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心底的记忆瞬间。
李可染 《万山红遍》 纸本设色 137厘米×85厘米 1964年 现藏于北京荣宝斋
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时,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题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的山水画,这位画家就是李可染。用红色来描绘山水,不仅为李可染的山水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万山红遍》采用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凸显出群山之气势撼人。李可染先生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画出了树木与瀑布。白色的飞瀑、溪流以及瓦屋,使得整幅画作气息通透,流露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灵气。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同剪影一般,将光与色进行巧妙结合,是整幅画作色彩最浓重的地方,也是红色使用纯度最高的地方,成功地点出了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这幅画作也充分体现了李可染的艺术理念: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唐勇力 《新中国诞生》 中国画 203厘米×816厘米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转眼间,来到新世纪。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画家唐勇力完成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一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立即引发了广泛关注。董希文先生的油画《开国大典》早已成为经典,用中国工笔画形式画同一个题材,如何画出新意?唐勇力最终选择跳出相机镜头瞬间拍摄的局限,以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让63位委员全部现身于天安门城楼。大红灯笼高悬,洁白的和平鸽振翅飞翔,6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庄严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中间的毛主席正宣告着新中国的诞生。有评论认为,该作品真实再现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63位委员的风采,气势恢弘,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唐勇力为国博创作《新中国诞生》时留影
2012年,唐勇力以三年时间对作品进行了再创作。2015年,高4.8米、宽17米的《新中国诞生》震撼亮相,这件被誉为世界最大的中国工笔重彩画,也成为了国博收藏最大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并长期悬挂在国博中央大厅正中间。
国家博物馆展出《新中国诞生》时盛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红,不仅是一种色彩,更幻化为一种精神信念和民族灵魂。它贯穿在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中,引领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隔73年,那铿锵有力的庄严宣告仍然回荡在天安门广场。伟大的祖国,73岁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