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化 > 杂谈

手书村志:留住乡村根与魂

核心提示:九旬老人章林桥的72载与60余万字▲章林桥老人在其书柜前留影。1950年以来,章林桥认真记录、观察着小山村的大事小情,72年间书写

九旬老人章林桥的72载与60余万字

▲章林桥老人在其书柜前留影。

1950年以来,章林桥认真记录、观察着小山村的大事小情,72年间书写60余万字的乡村志。如今年至九十,他依旧努力记载。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乡村志作为一种特定形式,在记录乡村嬗变、传承乡土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具有存史、资治、育人等功能。

乡村“高材生”

汽车沿着乡间公路行驶,不久就到了浙江省诸暨市东和乡姚绍畈村岩畈自然村。眼前是典型的江南农村模样:见山见水见农田,村内楼房盖得宽敞,但少了些许热闹,居住的多是老年人。

看见访客到了,坐在门口竹椅上早早等候的章林桥赶忙起身相迎,笑容可掬。生于1933年、虚岁90的他满头银发,身材瘦削但并不佝偻,衣着整洁斯文。

老人领着记者进屋,直接走到二楼的一间卧室,里面的床和书桌已然有些年头,鲜有摆设。屋内的大立柜则是满满当当,整齐摆放着用档案盒装好的60多本记事本,以及大小不一的相册、信件等。

打开话题的,是章林桥孙子的相集:第一页是出生证明,往后翻是幼儿园的照片、小学的奖状、高中的饭卡、大学的毕业证书。相册里还夹着纸,上面记着“100个第一次”,第一次剃头、第一颗换牙、第一次走路……

自1950年以来,老人提笔记事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按顺序翻出记事本,平摊在床铺上,动作娴熟而有分寸感。

章林桥出生在木匠之家,儿时因为个头小、力气弱,没能继承父亲的手艺,13岁那年被送去学堂,当时整个村子只有3个人上过学。他是读书的好材料,小学毕业后考入学勉中学,此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金华一中,却因凑不出学费而辍学。

回村后,上过学、会打算盘的章林桥是村里难得的“高材生”,此后几十年里做过会计、教师、收粮员等。从零碎的收支账目,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再到有意记录变化,72年来形成60余万字的手书资料。

记者翻看记事本,透过娟秀的文字,随口问起某年某事,这位九旬老人大多记得清楚、答得清晰,展现好于同龄人的视力、听力和记忆力。

章林桥说起,去年五一假期到江苏扬州的小女儿家里居住,因为住不习惯,待了十几天就急着要回来。对他来说,在村里写字记事的时光最自在。

手书村志

众多资料中,一本毛毡封皮的大号记事本被翻得最旧。它是章林桥近20年归档的心血——岩畈村志,现已累计10多万字,共划分人文历史、交通医疗、商贸工农等24个章节。

在中国农村,村志是全面记载农村历史的重要载体,涵盖地理、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功能。

老人以黑字为基底,以红笔和蓝笔在其中做注疏及补充,并插入有关报刊剪贴和图片,尽力记述岩畈村的发展脉络。

1956年,全村第一家小店,长寿小店;1979年,全村第一个女驾驶员,章月芹;1982年,全村第一只手摇电话,章高生;1987年,全村第一台彩电,章仲苗;1988年,全村第一台冰箱,章尧法

……

记事本写有岩畈村的“百个第一”,以及实行联产计酬、安装有线电视、道路硬化、开通公交车、并入姚邵畈村等标志性的“大事记”。

文字资料中,还记录有岩畈村革命军人章楚良、竹刻艺人章高军、拾金不昧好“的姐”章月芹等“几个有名望的人物简历”。

“31年前,下姚发生一场火灾,好多户受损,当时岩畈任大队会计章仲苗的父亲章金相,自发向邻村捐款捐物(附清单)”——

在一则题为“水火无情人有情”的记事中,章林桥点评:当前来说,这些东西每户都拿得出,据当时情况却难能可贵,值得表扬。

70多年的时间跨度,具体入微的细节,这些手书文字串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岩畈村发展的点点滴滴。

章林桥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他去枫桥镇读初中,20公里的路旱季扬尘、雨季泥泞,要靠双脚来回;70年代需要步行到东和乡,才能乘坐中巴汽车进城;90年代步行到邵家埠就能坐车,2000年家门口通了公交车,如今家家户户小汽车,到哪里都方便。

根据章林桥的记录,1987年村里有人家迎娶了一位外村姑娘,嫁妆里头有个“稀奇古怪”的东西——煤气罐。那个年代,村民都没见过这个又长又圆的东西,纷纷跑到人家里看,嘴里还念叨着:“怎么像炸弹啊,不会炸开吧?”

紧接着,手中的笔赶不上变化了。村里出了多少大学生,添了多少小汽车,办了多少企业,有了多少高级电器,这些靠笔头统统记不过来了。

章林桥1956年结婚时,喜酒钱花去12元钱,贺喜的亲友带来的则是生活用品,记事本写下了簸箕、脸盆、毛巾……30多年前,大女儿结婚花销200元;20多年前,小女儿单是婚酒就花掉2万多元;村民彩礼开始直接送钱,500元起步,多则上万元。

记事本中,村里婚丧嫁娶的风俗近些年有了可喜变化。富裕起来的村民,自觉响应“办酒不铺张、礼金不攀比、丧葬不迷信”号召,一桌饭菜标准从“千元级”降到“百元级”,还捐钱到村里的慈善关爱基金。

留住乡村根与魂

40多年前,岩畈村一个小女孩“芳芳”与家人失散,辗转在上海长大。2018年,她到诸暨“春风十里”小镇休假,沿路打听自己的老家在哪里,父母还在不在,兄弟姐妹有几个。村民建议她去问章林桥,结果真找到线索确认了身世,得以与失散的姐妹相认。

对于家里这一摞资料,在读高二的孙子并无太多兴趣。章林桥笑着说,他还没到那个年纪。

为了准确整理村志,近20年来,章林桥除了在自己的日记、账本中寻找蛛丝马迹,还跑到东和乡档案室、诸暨市档案馆、章氏研究会等地搜集资料、校对内容。

1980年岩畈人口最多,479人;1964年岩畈出生人口最多,22人……村里人口变化、劳动报酬水平、粮食产量、广播电视收费、电话号码、养老保障等数据,大多能在章林桥厚重的记事本中找到。

编写乡村志史,让村民口口相传的故事,变成文字、历史永久保存,就是留住乡村的根与魂。

章林桥正在做的事,也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支持。一些早年从村里走出去、如今回望故土的人,也尽己所能提供信息和帮助。从保留的资料看,前些年有多位长辈、老师来信表示支持,一些在江苏、新疆及浙江省内多地工作的乡贤也记挂这件事。

目前,章林桥的62本记事本已被诸暨市档案馆收藏。东和乡孝德文化协会会长、姚邵畈村村委会副主任姚松表示,正组织志愿者帮助老人把60余万字的手写笔记复录成电子稿,东和乡乡贤联合会也在提供支持。

“只要还握得住笔,我就会一直记下去。”章林桥表示,除了记录,还忙着将资料编册成书,完善村志、出版村志。(记者方问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