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盘人在“村BA”大火之后,沉住了这口气。看来,对“村BA”下半场的精彩,需要给点耐心,但很可以期待。
杨雄抱着膀子站在那里,一脸无所谓地看着一波又一波闻风前来的记者,连连摆手,不想回答也许已经重复了很多遍的问题。
他一身黄色篮球比赛服,硕大的号码“69”几乎占满整个后背,上方“村BA圣地”几个小字却显得比号码更醒目。
杨雄的面前,就是今夏火遍全网的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场。此刻距赛事结束已月余,漆成蓝色的21级水泥看台空空如也,如果没在网上看过两万多人聚在这里山呼海啸的场面,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地方。
球场一侧,身穿球衣的两个小朋友和一位老大爷在练习投篮,台盘村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德正在场边带人摆放宣传板,准备迎接又一波前来参观的人,要想采访还得等一会儿。
杨雄的背后,是与篮球场一路之隔的小餐馆,时近中午,六张桌子说话间就挤满了建筑工人,他们承接的活计是为球场附近临街门面房进行整修装饰。餐馆里外张罗的只有老板一人,此刻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我们也不好意思打扰。
“你们还是采访采访他吧”,简单应酬几句后,杨雄向我们推荐了另外一位赛事组织者张寿权。说完,自己就从记者堆里钻出去,骑上电动车一溜烟消失了。
坐在餐馆里看向球场,蓝色的施工挡板把这两块场地围了半圈,黄色挖掘机停在一堆堆沙土旁。张寿权望着前方说:“篮球场正在搞扩建。”
看来,“村BA”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
资本都来了,好事儿?
“村BA”的上半场火成今天的样子,任谁都没有想到。
7月,台盘村篮球赛像往年一样如期举行。其实不只台盘,在号称“苗族第一县”的台江,每年的“六月六苗族吃新节”,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搞篮球赛;而在节日期间举办的二十多个传统活动中,参与人数最多、观赛人数最多、场面最为热闹的也是篮球赛。
也许是受疫情影响,人们那种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被一定程度压制后会在某些时间点上出现井喷,今年台盘村“吃新节”篮球赛的观赛人数就创下了历史之最。篮球场四周座位最多容纳1万人,坐不下的就站着,一圈一圈向外扩展,硬是挤进了2万多人到现场观战。
“有的爬到场边树上去看,有的从五金店里租来梯子站上去看,有的挤在沿街商铺二楼去看,有的干脆跑到旁边的山顶上去看……”张寿权往楼上一指:“比赛的时候,你从外面看,这些门面房二楼的窗口全是人脸。”
自媒体时代,且不论比赛本身的激烈程度和竞技水平,仅是这样的观赛场景和火热氛围,就足以疯狂收割流量。果然,当一位摄影师观众拍下这些画面传到网上,瞬间全网刷屏。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到篮协主席姚明,从韩旭、马布里等篮球名人到全国各地的草根球员,台盘篮球赛在网上吸粉无数,更有不少粉丝不远千里“奔现”打卡。
在流量簇拥下,台盘村的民间业余篮球赛,被智慧的网友参照职业联赛的简称,赋予了“村BA”这个响当当的名号。有了这个脍炙人口的“IP”加持,各路媒体竞相关注、蜂拥而至,而被这波大流量挑动敏感神经的各路资本,也随之涌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这些猛然间到来的“冲击”,村中人始料未及。
辅警王再贵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我实在不知道还能聊什么了。”这个退役回乡的小伙子,既是“村BA”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也是比赛现场的解说员,因其颇具煽动性和风趣幽默的解说风格,被大伙儿称为“气氛组组长”。
“火了之后有点累”,王再贵说,有时一天就接受了近十家媒体的采访。回忆起村里比赛那几天,请不下假的时候,他就驱车23公里往返于县城和台盘,困了就睡在车里,“可就是那时候也没觉得这么累”。
来自台江县投资促进局的张德到台盘驻村刚4个多月,这里的球赛盛况他也是第一次领略。“球赛火了,工作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张德说,除了全国各地的媒体,很多资本和项目也都随之而来。省内外已经有好几家企业直接跟村里联系,想对“村BA”进行商业化开发和打造,一张嘴就是几十万元的冠名费甚至上百万的深度合作金额。
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体育中心主任张斌的电话也几乎成了投资热线,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篮球俱乐部和赛事运营公司纷至沓来。县里和村里都觉得“这把火”机不可失,在利用“村BA”这一文化品牌来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培育乡村文化、体育休闲、赛事旅游等产业,以此拓宽台盘村甚至整个台江县农民的增收路径上,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
而那些对村里的球赛进行商业化开发有抵触的村民不这么想。
79岁的老人龙文发从十几岁开始就是村里球赛的主力,比赛一直打到40多岁,自己玩到50多岁跑不动了为止,但是每年的比赛还都要去看。
在谈到球赛火了之后,要不要从里面挣钱时,龙文发甚至有点生气:“挣什么钱,不能收费。以前吃不上饭的时候都坚持办下来了,要收钱还不如不办!”这一点在年轻一代里同样有共鸣。张寿权说,别说收钱了,每年大家都是往里面凑钱来办比赛。如果火了以后靠门票赚钱,那就对不起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
“你们要是看比赛还收钱,我可是要指着鼻子骂你们。”这是村里另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对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双半开玩笑似的“叮嘱”。在张寿双和张德看来,虽然这种声音对资本介入“村BA”存在认识误区,但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那些直接参与赛事组织的年轻人,其实更担心明年比赛的接待能力和安全问题。“我们的比赛虽然是业余的,但是身体对抗还是很激烈的,估计明年参赛队伍和观众人数都会更多,毕竟今年这不是火了吗?人一多,这种激烈程度就会增加,如何保障球员和现场观众的观赛安全是一个关键。”王再贵说,另外,停车、吃饭、住宿包括上厕所这些问题都会因为人数增多带来很大的压力。解决不好,都可能会出事。
这些都成为摆在“村BA”面前必须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大家的事儿大家商量着办,开会。
8月20日和23日,就在这两块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篮球场上,台盘村的乡亲们连着开了两次村民大会,核心议题就是篮球赛火了之后怎么搞?
从怎么保持球赛的“村味儿”到如何利用好破圈机遇强村富民;从怎么扩建球场、更新设施到如何保障安全基础上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从稚童学生要求增加篮球培训课到白发老人提出如何发挥余热……
每一个议题都与“村BA”下半场的走势紧密相关。按在场村民的说法,两次会议讨论的热烈程度不亚于“村BA”比赛现场。
最大的担心,变味儿?
村民对“村BA”保持原生态的坚守不是凭空而来的。
记者和球场上的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会儿篮球,与印象中略显羞涩的山村孩子相比,刚上二年级的龚子琦和张家祥显得大方、主动。他们说,每天晚上这里就会聚齐一群小朋友打篮球。龚子琦还很骄傲地说:“我是跟我妈妈学的,我妈妈就是村里的女篮队员!”
在台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张斌为我们抱来一大厚本台江县志,蓝色硬皮已多处磨损,内页有点泛黄发脆。其实,早在1908年,一些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就把篮球运动带到贵州。翻看县志,1935年,县立高等小学操场上立起的简易篮球架,为台江出现篮球运动的最早记录。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缘由,让篮球这一运动在台江特别是苗乡村寨就此扎根并蔚然成风。1957年4月,台江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举办时,有18个代表队、35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就有男篮队15支、女篮队3支。
上世纪70年代,革东“苗寨女篮”运动员刘鼎英被选为贵州省代表团成员,赴北京参加全运会,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也成为台江民间篮球在“村BA”火出圈之前的高光时刻。
按照张寿权的说法,自己也忘了具体几岁开始打篮球,总之从记事儿起全村人几乎都爱篮球、打篮球、看比赛。早年间,村里还都是泥巴路的时候,没球场,就随便找块空地;没篮球,就用布头捆成球;没篮筐,就在地上插根木杆、钉块木板,板上再固定个铁圈……篮球这项运动早已融入台盘村人的生命里,对篮球的热爱也写进了村民的基因里。
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六月六吃新节”,对于苗族村民就像过春节一样热闹。这一天,来自附近村寨的村民们盛装打扮,带着鸡鸭鱼肉聚到一起,通过举办斗牛、赛马、斗雀、田径、对歌等各种民俗活动庆祝丰收。据村民回忆,大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篮球赛成为“吃新节”系列活动的新成员,并很快成为最吸引人关注的项目,一直传承至今。
不管在多远的地方打工,一到过节乡亲们都要回来,或者参与组织、或者参加比赛、或者只为观看比赛。篮球赛的所有费用都由村民自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十块二十不嫌少,两百三百也都行,挣钱多的老板有的捐一万元,有的捐七八千。王再贵说:“今年比赛一共募集了6万元左右,再向球场附近摊位收些卫生管理费,就这样,整个赛事的奖金和其他支出就出来了。”
“我们‘村BA’的特点就是‘野’。在这里,什么都是‘野生’的,裁判是‘野’的,队员是‘野’的,篮球宝贝也是‘野’的。”王再贵说,“我们从来不收门票,队员和裁判都是村民,中场休息啦啦队表演的都是民族歌舞,就连奖品也都是黄平黄牛、榕江塔石香羊、从江小香猪这些农特产品。”
如果有人要苛求“村BA”的专业水平,台盘人就会笑了,这比赛似乎跟“专业”扯不上关系,更像是农民的一场体育嘉年华,是村民相聚、交流、联欢的一个场域。平时,这两块球场除了村民来练球、遛弯,就是忙完了农活和家事,大家伙儿坐在一起聊聊天的地方。这里是“村BA”的比赛场所,更是台盘的公共空间、村民的精神家园。
而事实上,打过业余比赛的“专业”球迷都有这样的共识:“村BA”的激烈程度和球员的对抗强度并不比职业联赛差,每球必争的劲头和对体育精神的张扬,丝毫不亚于为国征战的国家队;裁判的“手眼身法步”虽略带戏剧性的夸张,但吹罚却不失主裁风范,还更接地气;解说员王再贵不停切换着方言土语进行鼓动,既解说比赛,更带动氛围,领着现场观众用当地特有的加油号子呐喊助威……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即使不懂篮球规则,你也会被现场这种“深度沉浸式”的比赛氛围所感染。很多人早早就到球场占座,一坐就是一天,中途不敢起身,生怕转眼座位就没了。“水也不敢喝,有的人甚至还穿着尿不湿。”王再贵笑着说。
张寿权在现场看到一位大姐,她的四周站满了人,视线被挡得死死的,根本看不到场上的赛况,可她就这样一直站在那里。张寿权问她,你什么都看不见,还站在这里干什么?大姐说:“我就是听听这声音,都很激动。”
台盘村共272户1188人,2/3青壮年外出务工,大多从事建筑行业。张寿权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工厂,厂里有不少台盘村和周边村里的人。每年,一到“六月六”,这些人都会集体请假,如果老板不允许,就是集体辞职也要回来参加球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杨雄在广州打工的时候,有时也会找个球场打打球,但始终也找不到在家乡打球的那种氛围,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只想躺着休息。
可当他们抛下繁华都市脚手架上谋生的重压回到家乡,在村里篮球协会的牵头下,组织参与这么一场延续近十天、176支队伍参赛、几乎每天都从白天打到凌晨的比赛,却始终劲头十足,对接球队、采购用品、出场比赛、担当裁判、现场解说、计算比分、维持秩序……忙得不亦乐乎。
如果说在外打工的游子是放出去的风筝,“村BA”就像那根线,扯着他们回来,这不是物质的力量,而是一种精神的牵引。就像有的媒体评价:“村BA”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体育精神,让乡土民间里平凡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被更多人看到。
为了保证“村BA”本乡本土的“野生性”,村民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对参赛资格进行了明确界定。说到这儿,王再贵再三强调,除了带有表演性质的自由组比赛,参加“村BA”的队员必须是本地农村户口,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尤其是职业球员绝不允许加入。
事实上,也正是乡里乡亲的那种天然接近性,让场上球员的每一次对抗、每一次得分、每一场胜利牵动着父老乡亲的神经,那种由内而外的亲近感、骄傲感、荣誉感,才能掀起响彻群山的助威声浪,也让乡情和亲情在这个过程中愈加浓厚。
也因此,村民对资本介入有可能带来的比赛“专业化”心存警惕,他们担心“村BA”因此失去“野性”而变了味道,成了“别人的”比赛。
下半场哨响,干起来!
如果说资本下乡从事农业,最佳路径就是干那些农民想干而干不成的事儿,“老板要带领老乡,不要代替老乡”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同样地,社会资本参与“村BA”发展的最佳路径,也一定是聚焦那些村民因为缺乏资金而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以此切入推动乡村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从中获得收益。
当然,资本逐利往往冲动,面对资本能否冷静,考验着台盘村人。一方面,既不能被资本全面介入,丢失了农民的主体性和全环节参与,导致“村BA”变味;可另一方面,如果因噎废食,一律拒绝,也会失去“村BA”出圈为这个小山村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可能性。
“各位父老乡亲:为了让我村的‘村BA’文化能够更好地延续,让本村村民、外来游客能够更好地打球、观球……两次村民大会就如何修缮、谁来修缮进行了详细讨论。”
“严禁资本介入和恶意炒作,‘村BA’球场的建设、打造需由村民统一表决商定。”
这两句话,分别是台盘村委会在两次村民大会后公布的《台盘“村BA”修缮工作公告》的开头和结尾,鲜明地表达了村民们对火了之后下一步怎么办的态度。用张德的话来说,就是既要保持“村BA”姓“村”的村味儿,也要利用好这次契机维护好“村BA”文化,为村子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准备,最重要的是不管做出任何决策,都由村民拍板说了算。
在如今篮球场一路之隔的门面房背后,我们看到了村里之前的篮球场。那里,篮架早已不见,据说是村里木匠手工制作的篮板靠在一边。几位村民正在曾经的球场中圈晾晒玉米,依稀可见的球场标线,佐证着这里当年的功能。
今天的“村BA”能够火起来,与这些年村里体育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密不可分。2016年,利用各级补贴资金,通过村委会牵头,村民出工出力,建起现在这两个标准场地和周边看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村BA”赛事的规模化和参与人数的逐年扩大。
“吃新节”篮球赛在网上火了之后,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联赛黔东南州半决赛临时决定移师台盘。黔东南各市县的16支参赛队,在台盘村进行了4天27场比赛。据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场均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每天未能进入现场的群众超过1万人,各平台网络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次上亿。赛事成功的背后,除了“村BA”在网上集聚的人气,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保障了办赛水平和观赛氛围。
俗话说,穷文富武。“从人类历史上来看,良好的体育基建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即便是一个娱乐型赛事,也要给予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并不是只有专业级赛事才需要这样的基础建设。”一直关注“村BA”的西度教体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华认为,单纯依靠政府的投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时间周期也比较长,县级以及镇村级的体育设施建设,应该考虑政府和民间混合投资的方式。
在篮球赛的门票问题上,村民们在会上达成了一致,肯定不收费。张德说:“如果收费,真就成了‘千古罪人’了。”但同时他也认为,从村民切身利益考虑,还是应该有资本介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篮球小镇、发展体旅产业,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离篮球场不远的餐厅老板曾繁军就切实享受到了“村BA”火爆带来的经济红利。“美丽乡村”篮球赛举办那几天,餐厅收入是平时的十倍以上,球场边上的小摊贩每天也都能有几千块收入。
张寿双提供的数据显示:“吃新节”篮球赛期间,村里规划了近500个摊位,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2154万元。
王再贵的胳膊在打篮球的时候受伤,已经“习惯性脱臼”,比赛是不能再打了,可他利用这一次解说火出圈,在一些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名字就叫做“‘村BA’篮球气氛组组长”,等着积攒一定的人气,就想为本地的农特产品直播带货。
张德对村民大会上小朋友们的呼声很在意。他说,利用社会资本来建设篮球小镇,可以搞一些培训、研学、文创的内容,“除了原来的球场保持原味以外,准备在旁边新增一个训练基地,建一个室内场馆,既可以对外开放承接比赛,也可以用于孩子们训练,让喜欢打篮球的小朋友都能有好的老师和好的打球环境。”
事实上,体育产业是资本最集中也最需要发挥资本牵引的一个产业,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种重资产的投资。在刘华看来,资本其实也不等于商业化,从台盘村来讲,可以从“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教育”等方向思考出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人才培养、体育经济、赛事运营等等工作,他希望资本可以以全产业链去介入,而不是仅仅盯着赛事运营或某一个点。
就在前几天,从台盘传来了好消息:县里启动的“村BA”改扩建项目主体已经完工。球场改造后,设施更完善,增了37级观众看台,看台也有了扶手更安全了,观众座席增加到两万多;篮球场旁边修建配套了媒体采访接待间、宾客会客休息间、运动员更衣休息间,改造了公共卫生厕所,并对现有停车场进行了拓宽。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张寿双直面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回答说:“我们篮球赛事本身的公益性、公众性、公开性不会变,在台盘村这个球场进行的比赛,更不用担心现场会收门票,网络直播也不会收费。球场修缮后,我们坚持的原则还是球场不搞封闭式比赛,哪个人来都可以打,哪个队来都可以打,这才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篮球运动。”
同期,我们在台江本地媒体的报道里看到了如下的文字:“据了解,随着‘村BA’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台江县还申请注册‘村BA’商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业链。通过‘以赛促旅、以赛扶产’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精气神。”
张寿权和杨雄从比赛结束到现在一直没有再外出打工,他们也都参与到球场修缮扩建的项目里了。“村BA”后续的开发动作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两人都打算还是要先出去,一边干一边等着“下半场”的召唤。
台盘人在“村BA”大火之后,沉住了这口气。看来,对“村BA”下半场的精彩,需要给点耐心,但很可以期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冯克 刘久锋 刘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