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清晨的月河两岸深秋气息浓郁。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村民俞绪平正在自家粉条加工厂忙碌着,他要赶着今天晴朗的天气把新加工的粉条晒干。
“我们村生产粉条的历史有100多年,我是家里第三代粉条制作技术传承人。”说起粉条生产,俞绪平侃侃而谈。
军坝村的粉条产业是汉阴县“庭院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汉阴县优选蜂糖李、葡萄、樱桃等兼具实用性、经济性、观赏性林果品种,打造“地下有菜(粮)、地上有果、空中有景”的立体庭院经济。采取“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开展订单生产,实现产销对接,促进庭院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家庭工厂,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为减轻劳动强度,今年9月,俞绪平花了1.4万元采购了一套加工设备,红薯清洗、打浆、过滤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据俞绪平介绍,以前8个人一天全力以赴生产,也就能产出大约1000斤粉条,今后采用机械化生产,8个人一天的产量可以提高到至少3000斤。
随着红薯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为解决原料不足问题,俞绪平继续按照协议保底收购价,结合当前市场价格适当上浮原则,采购县内漩涡镇塔岭村、上七村,汉阳镇大坝村等村群众种植的红薯,这样不仅使粉条加工有了充足原料,也为脱贫群众提供了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红薯就能立马变现,帮助群众实现了产业增收。
在汉阴,因为俞绪平家的粉条品质好,周围的群众一次就要购买40斤左右。借助消费者口口相传,俞绪平的粉条不仅在汉阴销售,更多外地消费者更是慕名而来,许多外地餐饮企业还把俞绪平的工厂作为定点采购基地。
今年,俞绪平的工厂总共生产了5万多斤粉条,实现销售收入50余万元,和没有疫情影响的年份相比,无论是产量还是销售收入都有所下降。
俞绪平也有循环发展思想,红薯粉碎过滤淀粉后的残渣是不错的牲畜饲料。当红薯残渣积累到一定量时,俞绪平就联系附近的养殖大户,把红薯残渣销售给他们。在汉阴,红薯淀粉也可以制作凉皮,深受食客喜爱,俞绪平加工粉条的同时也销售红薯淀粉,扩大了工厂收入来源。
“要是按照两块钱左右一斤卖红薯,价格相对较低。而把红薯加工成粉条,就可以卖到一斤10块钱以上,价值就至少涨了5倍。”俞绪平这样算了一笔账。
特色种植,拓展产业致富渠道
53岁的脱贫户刘家军家住城关镇月河村,家里经济压力比较大,为增加收入,刘家军一方面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另一方面和妻子余泽云一起在家里种植萝卜、白菜、蒜苗、大葱之类的时令蔬菜,发展庭院种植业。
每天早晨,刘家军用家里的三轮车运送蔬菜到县城销售。一年下来,家里的蔬菜销售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刘家军家庭日常开销就有保障了,庭院种植有效解决了他家的经济困难。
因为种植时令蔬菜需要长期管护,分多次销售,劳动量很大。刘家军就决定今年在自家水田种植莲藕,一来管护量少很多,二来到年底时销售价格也比较好。结合往年莲藕市场行情,仅莲藕种植这一项,刘家军就至少可以增加4000元收入。
由于月河村有种植果树的传统,刘家军靠着自己不断学习摸索种植技术,扫除了种植果树的技术障碍。到目前,刘家军在房前屋后总共种了20余棵樱桃树,今年收获季节樱桃总共卖了1万多元,家里的增收渠道就更多了。
不仅如此,刘家军3年前种植的50余棵脆李今年第一年挂果,虽然第一年果子产量不多,但是也卖了4000多元,这样一来,刘家军家里的收入就又多了一种来源。
“在我们村,类似于刘家军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因为我们村临近县城,销售农副产品很方便,村民大多很勤快,他们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发展特色种养殖增加收入,庭院经济干得红红火火。”月河村副主任朱朝宝介绍说。
截至目前,月河村已培育家庭农场7户,带动群众累计发展蔬菜种植150余亩,养鸡5000余只,在房前屋后种植果树约10000棵。按照村“两委”制订的产业发展规划,月河村明年将建成全县庭院经济示范村。
养殖技术,鼓起群众增收钱包
天星村把见效快、效益好的庭院养殖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促进脱贫群众实现产业增收。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到现在,全村培育了养殖数量在50头左右的养猪大户2户,年养殖数量2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3户,年养殖数量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1户。庭院养殖经济使脱贫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作为天星村的帮扶单位,县政协为村里发展庭院经济提供了很多帮助。”县政协驻天星村第一书记冯燕说到。
为支持天星村发展庭院养殖业,县政协近年来每年都在村里为每户村民免费发放扶贫鸡苗30只,并协调农技部门养殖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培训,帮助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
等到生猪和肉鸡等畜禽出栏,县政协又组织政协委员和帮扶干部到村开展消费扶贫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村就销售了农副产品,提振了群众继续发展庭院养殖的信心。
今年57岁的养殖户赵军刚目前已发展庭院养殖业8年,由于一家三口人很勤奋,善于摸索总结养殖经验技术,家庭养殖也保持了较大的规模。到目前,赵军刚共养鸡500余只,养羊45只,养牛10头,猪50余头,鸭、鹅共20余只。
因为在村里已经小有名气,赵军刚养殖的畜禽从来不愁销路,左邻右舍都是他的产品代言人。在村干部和左邻右舍介绍下,除了留作繁育的种禽种畜,赵军刚可以销售的畜禽每到年底都会销售一空。目前虽然未到春节,但是赵军刚已经销售鸡、鸡蛋、羊、猪等价值7万余元,增收的步伐走得稳当又踏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庭院经济就是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将促使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今后,冯燕将继续和村“两委”一起,带领群众发展庭院养殖。
作者:邓永新 记者 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