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过后,高青县的天鹅湖国际慢城迎来了欣赏芦苇的好季节。暖阳下,芦花被映上了金灿灿的颜色,白鹭时而在水边歇脚,时而轻盈地腾空飞起。
“这里原来是‘引黄济淄’工程的沉沙池,周围的环境曾经是‘盐、碱、涝、洼’。”天鹅湖国际慢城景区运营方山东中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秘连超说,经过生态修复与环境优化,昔日荒地“逆袭”成为一片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湿地面积10000余亩的“世外桃源”。
景区成为周边村庄的依托
天鹅湖国际慢城集生态宜居、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研学科普、康体养生等于一体,配套有生态廊道、亲水栈道、观鸟平台、游艇码头等休闲设施。
记者近日来到天鹅湖国际慢城,这里清新的空气让人不自觉地深呼吸。电子屏上显示,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超过5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游人或骑着单车,或步行在绿植环绕的道路上。“冬天还可以来这里泡温泉。”秘连超介绍,在这座“慢城”,唯一要做的就是慢下来,享受休闲时光。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震旦鸦雀、天鹅等200种鸟类选择在这里驻足。每年12月到次年3月,天鹅飞来,很多观鸟爱好者也像候鸟一样聚集到天鹅湖国际慢城。“去年冬天飞来三批天鹅,有白天鹅,也有灰天鹅,白的我数了数,一共是33只”。说起它们,秘连超像提起自己的老朋友。
在天鹅湖国际慢城中心位置的漫修堂,展示着以黄河文化为主,融合早齐文化、田横文化、农耕文化的各种文物、资料;修筑黄河大堤时夯土的石硪、量沙的取沙筒等老物件,诉说着人民治黄的历史。
好生态加“慢城”理念,成为这里的闪亮名片。围绕天鹅湖国际慢城,周边乡村做起了渔馆一条街等特色产业,景区及周边乡村每年可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互补
在距离天鹅湖国际慢城一步之遥的常家镇蓑衣樊村,“鱼米香鱼馆”“笠翁客栈”等招牌引人注目,与普遍种植玉米的周边农田不同,这里的稻田别有一番韵味。
蓑衣樊村有1500亩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500亩稻田蟹养殖基地,也是钓虾钓蟹,体验水稻插播的场所。每年夏季定时举办的“钓蟹节”,能吸引游客上万人次。今年8月13日,山东高青黄河文化旅游季·美食节在常家镇开幕,蓑衣樊村里台上演节目,台下吃烧烤龙虾,主干路上开起“后备厢集市”,为期一周的活动吸引了6万余名游客。
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介绍,由于北靠黄河、三面环水,蓑衣樊村依托天鹅湖国际慢城,从2014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次年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2016年,蓑衣樊村开始尝试在稻田里养殖龙虾,“一是为了增加旅游项目,再就是为了增加土地的收入。”水稻与龙虾养殖形成了互利互补的关系,光是养殖龙虾,就让土地一年一亩增收4000多元,龙虾觅食稻田里有害的幼虫代替了农药,无公害大米走起高端路线。可以承接会议、宴请的东方红会议室、人民公社大食堂相继建成,业态丰富起来,村里的旅游业逐渐步入正轨。
培育黄河生态旅游品牌
过去,蓑衣樊村村民多以种稻打鱼为生。如今村里178户,有58户做农家乐,平均每户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2017年以前,村民司方华在企业上班,看到村里发展很快,他和家里人一番商量,决定回村做民宿。司方华重盖了家里的房屋,改造成6套客房,由他和老伴两人经营。
“前一阵暑假里来的人可多了。司书记带头做项目,旅馆、超市、饭店越来越多,我盼望着发展得更好!”他乐呵呵地说。目前蓑衣樊村已成为高青县的民宿集聚区,其中蓑衣客栈及养生木屋被评为3星级民宿。农家乐也带动周边苇蒲草编、粗布纺织、灯笼扎制等产业迅速发展。
2020年,蓑衣樊村又按照“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发展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投资近20万元,建起游船码头1处,购置游船9艘,观光自行车15辆,着力打造休闲垂钓、湿地泛舟、沿湖骑行等项目,村民入股拿分红。去年,合作社又吸纳15名村民入股,还建成一家餐饮店,推出黄河岸边特色菜。“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了50.4万,今年预计能达到80万。”司国营说。
除了山东高青黄河文化旅游季,高青县还策划举办“2022山东高青黄河踏青暨幸福赏花季”“夜卧安澜听黄河高青帐篷露营节”等活动,发挥文农旅节庆品牌联动效应。截至今年10月,节庆活动吸引游客255.9万人次,带动收入14.65亿元。
为让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山东聚力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树娥表示,山东将立足丰富的黄河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形成高品质黄河生态旅游产品供给,精心培育和打响黄河生态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