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山东

一个村庄的产业聚集效应

核心提示:10月12日,天刚蒙蒙亮,张贾村西南部的东兴木材交易市场就已熙熙攘攘,全国各地的木材商从四面八方连夜赶来,5个小时内,这里就

10月12日,天刚蒙蒙亮,张贾村西南部的东兴木材交易市场就已熙熙攘攘,全国各地的木材商从四面八方连夜赶来,5个小时内,这里就能交易6000吨木材。通过这个市场,名不见经传的张贾村与全国木材大市场同频共振。
在这个距离茌平区驻地35公里的偏僻小村,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基本都回来了。
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地处黄河故道,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47%,是远近闻名的“森林氧吧”。全镇主导产业为木材加工业,而张贾村是“菜屯镇旋皮第一村”。1997年,菜屯镇第一家旋皮厂在张贾村开业,拉开了张贾村木材加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当年,在张贾村,花20万元买上一台找圆机、一台旋切机、一台接皮机,一个小工厂就能开张。经过25年的发展,如今,300户人家的张贾村建起了118家旋皮厂,每天可加工2800吨木头。这118家旋皮厂是由118户村民建起的,其中70%以上是由年轻人创办的。
90后张树振和妻子刘桂青是张贾村返乡创业青年的典型代表。张树振曾经在深圳工作,主要是在工厂驾驶机械。看到家乡旋皮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1年,他返回家乡张贾村开办了两家旋皮厂。夫妻二人勤奋肯干,每年纯利润超过了60万元。现在,他们在聊城市城区买上了大房子,孩子也在城里上了学。
张树振向记者分享了他们工厂用工情况:目前,两个工厂雇了30个工人,共分收皮工、找圆工、打包工、开机工、分级工5个工种,时薪分别为:34元、24元、28元、20元、16元,平均时薪超过23元,且男女同工同酬。
创业不难,但春季招工却成了愁事。
无独有偶。80后返乡创业青年庞守明、李春华,近两年也遇到了招工难。两人的工厂现在每天加工30吨木头,年营业额超400万元,年利润超20万元。日均用工13人,平均每天给工人开出3500元的工资。即便一再提高时薪,依旧难招工。据悉,每年春季是木材加工的旺季,张贾村日均用工超过900人。
“木皮产业发展之前,外出打工是主流;这几年,我们村几乎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了,全都回来了。”张贾网格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明说。
据张永明不完全统计,张贾村的用工不再按天计,而是按小时计,最低时薪16元,最高时薪达到40元,平均时薪超过23元,工人日薪在100元到350元之间。
务工时薪的变化就像是张贾村木皮产业发展的“晴雨表”。这十年,张贾村皮子加工机械已经升级了三代。最新的这代机器,精密度更高,效率更快。张树振说:“我们小两口以前一天也就加工20吨木头,现在可以加工40吨,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越干越精确了,整个产业都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现在,我们家生产的木皮不用检测就能直接进大厂。”
为了木材加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张贾村党支部领办了聊城市茌平区腾达木材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头跑销路,跑市场。菜屯镇还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运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全镇所有村庄的合作社提供免费代理记账、法律维权等七项业务服务,张贾村木材加工产业也顺势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5年之前,张贾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万元;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
旋皮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张贾村村民生活品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张贾村是全镇第一个“上楼”的村,2015年,村里建起9栋三层小洋房,村民搬上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小区内还配套了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当年栽下的一排排的法梧,如今已经碗口粗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张贾村的生活日常。
“实践证明,旋皮产业是富民产业。今年,我们村日产值超过250万元,年产值预计能超过7.5亿元。”张永明对记者说。
■编后
乡村振兴如何推进?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张贾村的实践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那就是做强特色产业,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村庄资源优势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发展产业要因势利导、因地置业。谋好定位后,就要由“散而弱”向“聚而强”转变,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不仅能解决更多当地劳动力就业,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更吸引在外年轻人“凤还巢”反哺家乡,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