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的磨盘柿红了。干净整洁的村道,舒适明亮的民宿,充满野趣的柿子林……慕名前来赏柿、摘柿的游客总能心满意足地满载而归。
大峪沟村的柿子林有近200年的历史,村后的山坡上、村里的道路旁、村民的庭院中,柿子树的身影无处不在。柿子红了的季节是大峪沟村人最期待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大峪沟村的磨盘柿皮薄汁清,用一根吸管,大半个柿子就可以吸完,来到这里的游客就算自己不摘柿子,也会从路边摆摊的老乡手中买过来尝鲜。
行走在如今生机勃勃的大峪沟村,很难想象几年前的另一幅光景。“我回家改造自己的老房子,建了个室内厕所,竟然成了村里一景,大家排着队来看稀罕。”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启臻生在大峪沟村、长在大峪沟村。
2019年,朱启臻与同是大峪沟村人的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授朱启酒一道,回到老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家乡落地生根。
“一开始别说村里人了,村干部都不怎么关注。还问,一个老师回来,就能让乡村振兴?”朱启酒说。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民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这些新事物如何获得老人们的认同?二人决定先给大家“打个样儿”:把老房子改造成建设既保留乡土文化元素,又可以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民居;请来设计师规划小院里的景观,美化院落环境。
邻居们纷纷前来围观,一时间,大峪沟村掀起了一波小小的“建房热”。朱启臻与朱启酒趁热打铁,开展了一系列农民培训,请来专家讲授柿子树的现代栽培技术,传授烹饪知识、培训家庭厨师,教给村民如何美化庭院,打造特色院落,如何垃圾分类,维护村落环境。在村里第一个精品民宿“博士小院”和“博士农场”的带动下,“梧桐小院”“云松小院”“柿子红了”等一批特色民宿小院相继诞生。
这些培训有多大用处?在朱启臻看来,有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至少现在,“没人乱扔垃圾了,大家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不管村民做不做民宿,这些变化是好的”。
“美丽乡村不是钱堆出来的,也不是企业硬推出来的。”朱启酒认为,通过示范与培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大家看到了变化、尝到了甜头,观念自然会随之转变,美丽乡村也就触手可及。“其实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团队,大家心往一处使,互为补充,村庄发展自然就会越来越好。”
为了更好地把村民组织起来,朱启臻和朱启酒发起成立了“柿乡情农民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新项目。“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提高柿子的附加值,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朱启臻说,有了合适的产业、有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是个很适合生活的地方:“不仅适合老年人,也适合年轻人,所有人在乡村都可以找到发挥作用的位置。乡村好了,我们每个人才能过得更好;乡村富了,我们每个人得幸福才有保障。”记者 赵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