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财经 > 人物

谢老头儿豆沙糕,七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核心提示:本刊讯(记者薛玉 通讯员张铮 谢慧娜)提起豆沙糕这道美食,大多数的孟州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豆沙糕又叫豌豆糕,是河南孟州的特色


本刊讯(记者薛玉  通讯员张铮 谢慧娜)提起豆沙糕这道美食,大多数的孟州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豆沙糕又叫豌豆糕,是河南孟州的特色小吃之一。香甜软糯、爽口绵甜的味道是很多孟州人的儿时回忆。可是这种曾经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吃,正在逐渐褪去它的身影,慢慢的在孟州的街头几乎看不到了。

豆沙糕在孟州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关于豆沙糕的起源,据传,崇祯十一年,闯王李自成兵败南原,屯兵孟州城东青风岭,闲暇之余,闯王亲选上品豌豆,取老龙潭之水架火熬制豆沙糕,制成后其美味扑鼻,引众官兵抢食。闯王后裔李氏在青风岭以此谋生,代代相传至今。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豆沙糕在清初传入北京,成燕京著名小吃,于是有了“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之说,后来成为深受清朝皇室喜爱的宫廷糕点之一。

“我们这里最出名、最好吃的豆沙糕就是谢老头儿豆沙糕,制作豆沙糕的传人谢立芝、谢英老两口就住在附近的黄庄”得知这一消息,记者在距离青风岭旧址不远的南庄镇黄庄村四处寻找,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六十多岁的豆沙糕传人谢老头儿谢立芝和谢老太太谢英。碰巧的是,谢老太太刚好在熬制豆沙,她热情的请记者品尝了自家的产品,然后一边工作一边介绍起了如何制作豆沙糕。

谢老太太说,做豆沙糕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制作工艺其实是十分讲究的。首先要选用不施肥不加农药无公害的上等豌豆,洗净后去皮。再用炭火把锅中的水烧开后,倒入去皮的豌豆,等待锅开撇净上面的沫,加入食用碱面和白糖,文火熬制4个小时左右,期间需要用木勺不停地搅拌,直至豌豆熬成糊状。接着把洗净的柿饼切成条状,铺在瓷盆等容器中,铺一层倒入一层熬好的豌豆糊,再一层柿饼,再一层豌豆糊,晾凉凝固后就成了豆沙糕。豌豆、柿饼用料的选择,烧火使用的是劈柴,水选择的是井水,包括搅拌必须用木勺子,还有火候的把握,什么时间加入食用碱面,什么时间加入白糖,轻微的差别,最终都会影响成品的口感。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同样的,最原始的制作工艺才能做出最正宗的味道。

谢立芝说,卖豆沙糕从他老祖爷开始,传到他爷爷这里,之后是他父亲,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因为从小受父亲熏陶,从1969年开始,十五岁的他就开始跟着长辈谢清蓬做起了豆沙糕。每天放学以后,他都会到生产队里领取做糕的原材料登记数量后卖豆沙糕挣工分。国家允许个体经营后,他拉起了架子车赶集贩卖,足迹遍布济源、沁阳、武陟、温县等周边县市,后来架子车变成了自行车,自行车又变成了三轮车,再后来人力三轮车变成了柴油车直到现在的电动助力车,交通工具一直在变,不变的是豆沙糕一口甜到心田的味道。说到这里,谢立芝感慨道,那些年,家里全是凭靠卖豆沙糕的收入来维持生活。以前村子里很多家都在做这个营生,90年代初,很多人玩大车跑起了货运,做的人才慢慢少了。谢立芝曾经也想过跟大家一起跑跑货运,但还是舍不得老本行,最终坚持了下来。正是这份坚守与传承,谢老头儿的豆沙糕在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甚至很多外地的食客也慕名而来。

谈到新一年的愿望,谢老头儿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这门传了七代的豆沙糕制作手艺继续传承下去。上百年的行当啊,丢了太可惜了。

小小糕点,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和巧思,是传统美食,更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