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在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领到新书的瑶族学生在一起交流。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给学生上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发(龙梦前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给学生上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领到新书。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给学生上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给学生上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右)给美术手工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发放画笔奖品。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体育器材角领取羽毛球拍,准备去上体育课。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比赛踩高跷。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发(龙梦前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教师孟荣达(中)与学生练习瑶族长鼓舞。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与传承人、老师在民族文化课上排练瑶族长鼓舞时练习击鼓。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享用免费营养午餐。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中寨教学点学生在放学途中。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大山深处的西山镇中寨教学点,是一所目前仅有1名老师和16名学生的“微小学”,全校学生均为瑶族。虽为教学点,但学校开设的文化、体育、劳动、民族文化等课程一样也没有少。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逐渐改善,昔日破旧的教学楼、土操场,变成了三层教学楼、水泥篮球场。学校还新修了演出舞台,学生有了免费午餐,教师以校为家,村民尊师重教,同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这所深山瑶寨“微小学”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