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记者谢博奕)春回大地,绿意萌动。走过蜿蜒的盘山路,记者来到闽侯县鸿尾乡南园村。
海拔600多米的山顶上,现代化的福建省春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赫然挺立,10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厂房每年出栏40多万只兔子,自动化和规模化养殖让基地每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累计带动村里100多名村民就业。
从活兔养殖到创建预制菜品牌,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进山养兔的创业者肖春龙,历经8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兔子养殖的“链”式发展之路。
“除了四川之外,福建是国内兔肉消费第二大省。”看着养殖场里“欢脱”的兔子们福建省春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春龙对记者说。
2015年从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肖春龙敏锐地“嗅”到了福建庞大的肉兔市场需求,将创业的目标锁定肉兔养殖。
“闽北、永泰等地都将兔肉当作温补食品,我们出产的肉兔这些年市场销量一直很好。”然而,肖春龙并未将眼光局限在兔肉销售上,而是瞄准了预制菜的“蓝海”。
“这是五香兔肉,这是麻辣口味的熏兔,都是开袋加热即食。”看着养殖场里的肉兔经过加工变成了一袋袋方便简单的兔肉预制菜记者感受到一条肉兔食品产业链条的延长
在肖春龙看来,延长产业链对于肉兔养殖势在必行。“疫情期间肉兔运输受到影响,直接将肉兔加工成预制菜极大避免了肉兔运输带来的不便和损耗。”
产业链延长带来的还有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一只肉兔大概4斤卖60元左右,而加工成熏兔预制菜能卖到120元,产值提升一倍,极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让肖春龙在“延链”路上充满底气的,还有闽侯发达的食品加工业。
“闽侯的食品加工产业很发达,我们和祥谦、荆溪等地的食品工厂都有合作,加工不同品类的兔肉预制菜。”肖春龙对记者说,为了积极进行产品后端的深加工研发,2021年他又创办了福建省肖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肖遥兔、肖遥鸡等一系列商标,目前已研发出3款短保熟食产品在线下餐饮店以及相关平台线上销售。
“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关键。未来,公司还会针对市场需求对兔肉特色产品进行持续研发,开发出更多品类的预制菜产品。”热衷于“延链”的肖春龙还有一个并不遥远的梦想:肉兔行业竞争激烈,只有延伸产业链做深加工才能带动行业发展。“同行卖肉兔,我们做深加工还可以采购同行的肉兔,这样就形成了‘双赢’局面。”
一条生态循环链:兔粪摇身一变成有机肥料
走进养殖场黄兔、白兔等一只只价格不菲的兔子格外引人注目,肖春龙轻轻按下开关,自动化设备就将食物传输到小兔子的面前,兔子们只要张嘴就可以品尝美食,而兔子的粪便也经由自动化传送带被“输送”到了外面2000平方米的阳光房中经过发酵后,变成了有机肥成为农民们良田里的宝贝。
“一天能产出3吨有机肥,一年能有1000多吨有机肥,我们免费赠送给村里面的农户后,每年还会将这些有机肥卖到福清、罗源等地。”肖春龙对记者说,这些兔粪经过发酵后变成有机肥,每年能带来50多万元的产值。在阳光房旁边,还有一个将污水“变废为宝”的沼气池。“污水进入池子里后会分解生成沼气,养殖基地会用这些沼气进行兔笼消毒、做饭,剩下的沼液还可以灌溉农作物。”
一条科技创新链:“传统农业一定要转型,走科技化的路。”在肖春龙看来,只有在农业中融入科技,才能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变得更可控。
在这样的创新理念下,公司借助福建农林大学的力量不断自主研发,还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养殖场兔子吃的饲料都是我们自主研发后由代工厂生产的,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提前对兔子进行病害预防,增强它们的抵抗力,提高兔子的产量。”这些年的创业路上,科特派和母校福建农林大学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这几次我们采样的结果还是原来的几种细菌,厂里的保健一定要定时做。”在肖春龙的微信群里,省农科院首席科学家王锦祥博士和科技特派员郑庆礼老师每天都会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近3年来,由“科特派”领衔的科研团队不断探索总结,建立起1套科学免疫程序,制定科学的细菌防控方案和驱虫方案,同时优化消毒程序,监测并改善空气质量系统。最终建立一套自动化密闭兔舍疾病防控体系,为公司降低生产成本和肉兔死亡率,每年节约成本数十万元。
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增大,很多当地村民也加入了养兔大军中,公司会收购村民们养殖的肉兔,并对当地村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村民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福建省春龙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春龙: “今年开始市场明显回暖,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