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
新农村发展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
本刊讯(记者 张树成 张福忠)2023年7月2日,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新农村发展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神州新农村杂志社》办公室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友成研究院副院长、新文明公社创始人、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发展委员会主任周鸿陵主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神州新农村杂志社社长、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主任杨鸿昌;神州新农村杂志社执行主编、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运营总监刘汉华;三农专家吕邦列。
本次会议成立了“新农村发展项目组”,由于乡村振兴是全国上下举目关注的民生要事,因此,把 “新农村发展研讨会”,作为神州新农村发展实验室的第1个项目,也是新农村发展项目组的第1个项目。
在论证“新农村发展研讨会”在目前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时期的作用及历史指导性意义时,三农专家吕邦列做了具体陈述:
吕邦列说,自从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研究和探索乡村振兴的机构、院校、政府部门及民间,层出不穷,大家都在各自认知的领域去进行探索实践,虽有一定的成绩,但因难以形成合力,一直无法破局!
聚焦才能形成合力,有合力才能破局!
经过十多年的北京生活,一边打工,一边向不同的专家学者(如温铁军、李昌平、徐祥临、杨团、蒋高明、周鸿陵等老师)请教、学习和沉淀,在19年的10月,我写出了一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实现制度创新,再推动制度变革中实现乡村振兴》的文章,自己信心又坚定了起来。
之后,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邦列观天下”里,推送给了一些老师,得到了李昌平等老师的肯定和转发。其中有一位蒋老师微信回复:感觉可行性很大,特别是一村二制是个很好的创新。并表示在看后会发给他国务院工作的大学同学看看。
21年4月份,再次回到北京,租了个小房子,一门心思希望寻找到一些专家学者,共同去推进乡村振兴!
我的想法得到了友成研究院副院长、新文明公社创始人周鸿陵老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我和周老师相识已有近二十年了,他给予我很多帮助、支持和启发,对此,深表感谢。
一个偶然机会,我看到了中国农大教授胡跃高老师的文章,读后令人一振,直觉告诉我,胡老师关于乡村振兴的理论很全面且系统,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合作,在几天后(2021年7月25日),我参加旁听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顾问杨团老师主持的“乡村振兴探路者第一期论坛”,刚好那次胡跃高老师就在受邀请专家之列。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在微信里,把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发给胡老师看,并请求他批评指正。胡老师总是在认真地阅读后给出他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还会对我的文字用词上进行修改。
21年10月,受胡老师之邀,参与到他们团队在灵丘的全域有机农业实践。胡老师还是国杰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聘请我为其助理研究员,让我驻扎在山西灵丘及长子县共计十个月,主要负责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配合推进有机合作社的建设发展。
22年疫情在家乡期间,我也从未间断与胡老师的沟通交流。我觉得现在推动的乡村振兴,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与农民普遍未得到尊重相关,没有真正地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于此,我再次提出了“尊重农民、民主协商、地合人和、有机建设(包括有机合作社、有机村庄、有机农业的建设)”的乡村振兴方案,得到了胡老师的肯定和支持。
今年4月中旬,我回到北京,把周鸿陵老师再次邀约到中国农大,与胡跃高老师见了面。我们三人通过沟通交流,共同认为:要推动乡村振兴、推动全域有机农业的全面实现,首先在全国要创建一个低成本、易复制的试点村或样板村,而这样的样板村需要从村庄内部的整合、社会思想及资源两方面的整合入手,方有成功的把握。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专家学者沉到基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成就,也总结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先进经验;还有许多社会资本及精英在积极实践探寻着乡村振兴之道。邀请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的社会资本及精英,坐在一起,促进碰撞与融合。
推动以上两方面的整合并促进两方面的再对接,创建试点村或样板村,必须依靠县乡两级的党委政府来组织实施和推进。
有了以上的共识,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搞一次“乡村振兴及全域有机农业实现路径之研讨会(或新农村发展研讨会)”,经过初步商讨,我们列出了一些在理论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及社会精英名单,并开始积极筹划。
三农专家吕邦列自告奋勇地要求再回家乡,希望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来组织这个研讨会,并进行落地实践创建试点村。
最终,此次会议决议了研讨会筹办的模式:专家建议、由神州新农村杂志社主办,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此次筹备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最后决决议,每星期定期召开一次四人组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