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构建产业“良好生态” 激活产业“创新密码”
近年来,即墨区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坚持“陆海统筹”,通过构建产业体系“良好生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多个领域亮点纷呈,实现跨越发展。
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引进俄罗斯院士李长河团队在我区建设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和“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签约落户企业100余家,2023年实现产值4.2亿元、税收超过3000万元……
发挥科技情报“耳目”“尖兵”作用,构建产业智力支撑
创新驱动,情报先行。2023年12月,全省首个区县级科技情报所——即墨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揭牌成立。同时,山东首个省、市、区三级共建科技情报联合体同步签约,并与相关院校、企业、联盟等签订公益性服务协议。情报所成立以来,统筹各方产业情报资源,成功举办汽车轻量化材料产业发展研讨论证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双招双引座谈会等活动。推出墨城之星专访,宣传推介创新典型;依托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编发科技快讯8期,推动科技情报资源共享,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注入高端人才“源头活水”,激活产业创新“一池春水”
人才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我区坚持抓好人才培育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新时代“英才汇即”系列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青岛市即墨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将人才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以重点发展产业为导向,丰富人才供给类型和层次。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使之成为产业经济发展新高地。6年来,共培育科技领域人才57位,其中国家“WR计划”专家6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位;省“一事一议”专家1位,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2位,泰山工程人才15位;青岛市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青岛市领军人才26位。
在人才引进方面,瞄准顶尖人才(团队),坚持“人才+项目”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先后引进院士10人在即创办企业、研究院、工作站,重大项目和高质量项目量质齐升。其中,中科院成会明院士创办的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氮化硅粉体材料指标性能居全球第二,2023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其中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牵头引进刘嘉麒院士创办青岛玄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院,与即发、英龙等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刘嘉麒院士被评为住鲁院士,实现全区零的突破。引进丁文江院士创办宇远新材料公司,成功获评“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团队,获得山东山科集团2000万元股权投资,成为全省首个股权投资实际到位的顶尖人才项目;公司成为铝镁合金轻量化领域领军企业,今年以来,连续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商。
做好新兴产业强链文章,推动企业向“新”而兴
为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我区建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副链长、工作专班、秘书处”四级组织架构,健全工作运行机制。链长带头走访调研海智源、微能生命、海之林等产业链企业,推动“链长制”走深走实、取得实效。其中,推动北沃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项目、百洋片剂颗粒剂硬质胶囊生产车间及配套项目、瑞科盟生物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项目有序开展。同时,大力支持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海智源突破高纯度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制剂等未来产业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帮助微能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科技部立项,开展我国首款干细胞药物--普迈托赛注射液的Ш期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3月完成全部入组,2025年12月启动药品上市申请,同步推动企业北交所上市;帮助润达生物集团获得2项省“外专双百计划”600万元资金支持,深入开展噬菌体资源开发研究,目前,已筛选获得多种病原菌噬菌体,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为推动科技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我区成立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工作专班、秘书处,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业链提升行动计划》等制度,合力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发展。2023年,全区科技服务业规上纳统企业共12家,全年营业收入完成53707.6万元,增速38.30%。2024年上半年,产业链有5个开工在建项目列入青岛市产业链重点项目,总投资38.39亿元。通过以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为支撑点,聚焦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垂直服务链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
(周克福 马越欣)
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200余家。引进俄罗斯院士李长河团队在我区建设青岛理工智能与洁净精密制造研究院和“青岛即墨智能制造科技产业园”,签约落户企业100余家,2023年实现产值4.2亿元、税收超过3000万元……
发挥科技情报“耳目”“尖兵”作用,构建产业智力支撑
创新驱动,情报先行。2023年12月,全省首个区县级科技情报所——即墨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揭牌成立。同时,山东首个省、市、区三级共建科技情报联合体同步签约,并与相关院校、企业、联盟等签订公益性服务协议。情报所成立以来,统筹各方产业情报资源,成功举办汽车轻量化材料产业发展研讨论证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双招双引座谈会等活动。推出墨城之星专访,宣传推介创新典型;依托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开展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编发科技快讯8期,推动科技情报资源共享,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注入高端人才“源头活水”,激活产业创新“一池春水”
人才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我区坚持抓好人才培育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新时代“英才汇即”系列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立《青岛市即墨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将人才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起来,以重点发展产业为导向,丰富人才供给类型和层次。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使之成为产业经济发展新高地。6年来,共培育科技领域人才57位,其中国家“WR计划”专家6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位;省“一事一议”专家1位,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2位,泰山工程人才15位;青岛市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青岛市领军人才26位。
在人才引进方面,瞄准顶尖人才(团队),坚持“人才+项目”模式,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先后引进院士10人在即创办企业、研究院、工作站,重大项目和高质量项目量质齐升。其中,中科院成会明院士创办的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氮化硅粉体材料指标性能居全球第二,2023年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其中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牵头引进刘嘉麒院士创办青岛玄纤维复合材料研究院,与即发、英龙等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刘嘉麒院士被评为住鲁院士,实现全区零的突破。引进丁文江院士创办宇远新材料公司,成功获评“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团队,获得山东山科集团2000万元股权投资,成为全省首个股权投资实际到位的顶尖人才项目;公司成为铝镁合金轻量化领域领军企业,今年以来,连续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商。
做好新兴产业强链文章,推动企业向“新”而兴
为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我区建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链长、副链长、工作专班、秘书处”四级组织架构,健全工作运行机制。链长带头走访调研海智源、微能生命、海之林等产业链企业,推动“链长制”走深走实、取得实效。其中,推动北沃医疗器械生产制造项目、百洋片剂颗粒剂硬质胶囊生产车间及配套项目、瑞科盟生物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项目有序开展。同时,大力支持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海智源突破高纯度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制剂等未来产业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帮助微能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科技部立项,开展我国首款干细胞药物--普迈托赛注射液的Ш期临床试验,计划2025年3月完成全部入组,2025年12月启动药品上市申请,同步推动企业北交所上市;帮助润达生物集团获得2项省“外专双百计划”600万元资金支持,深入开展噬菌体资源开发研究,目前,已筛选获得多种病原菌噬菌体,在畜牧养殖中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为推动科技服务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我区成立科技服务业产业链工作专班、秘书处,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产业链提升行动计划》等制度,合力推进科技服务产业发展。2023年,全区科技服务业规上纳统企业共12家,全年营业收入完成53707.6万元,增速38.30%。2024年上半年,产业链有5个开工在建项目列入青岛市产业链重点项目,总投资38.39亿元。通过以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示范机构为支撑点,聚焦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垂直服务链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新格局。
(周克福 马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