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伉俪
——少数民族革命伴侣霍流、苏冰
范新翔 杨存亚 赵志平
苏冰,女,回族,中共党员,1915年6月生,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人。2020年4月5日,在北京去世。
霍流,男,回族,中共党员,1915年8月1日生,宁夏灵武人,1987年11月1日病故于银川。
苏冰,出生在河南省新野县沙堰镇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原名马日夂,7岁时父亲被土匪杀害。母亲苏良卿领着他们兄妹四人饱尝了孤儿寡母、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生活滋味。
苏冰小学毕业的时候,争取母亲的同意考取了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由于家境困难、路费难筹,苏冰在寒暑假从不回家,就给图书馆抄卡片或给别人当家庭教师,挣几个钱维持生活。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日寇的进逼,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开封女师已无法上课,提前放假,学校准备南迁镇平县。
几个在校的新野同乡同学没有随学校南迁,而是自动组织起来回新野家乡宣传抗战。在新野县城,苏冰和鲁静云(女汉族,当时在北仓女中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小丰满电站第一任党委书记兼厂长)、鲁祖云、鲁焕然、鲁凌然等十多人,在汉议事台附近张贴抗日标语,印发抗日小册子,开展街头演讲,给群众教唱抗日救国之歌曲,发动群众起来抗日,也为一些流浪同胞搞街头募捐活动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苏冰和鲁静云、鲁祖云、鲁焕然、鲁凌云听说山西革命大学很活跃,就一起前往去参加抗战。在许昌遇上了王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公安部工作,已去世多年)。她要去镇平读书,听说她们去前方就随她们一起坐火车走。一过风陵渡,火车上的抗日气氛更浓了。可刚到临汾就动员疏散。一部分人去前方,一部分人自找出路。第二天临汾失守了。
苏冰几人商量决定去中央八路军领导的陕西吴青培训班。到青训班后,她们找到了共产党,得到了组织上的关怀,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在青训班学习,有胡乔木、冯文彬、张琴秋同志亲自教导,解决了许多思想上的认识问题;抗战必胜就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真正抗日的军队。
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关系;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等等。虽然只有一个月的学习时间,这里的学习生活完全是崭新的,是令人兴奋和难忘的,通过学习这些抗日的道理,苏冰茅塞顿开,思想得到升华,更加坚定了她抗日的信心。因此,她们寻求去革命圣地延安的机会。
苏冰曾找到在临汾认识的当时在中华民先总队部的夏英喆同志,谈了当时的情况,想请他给予帮助。当时,苏冰她们决心去延安学习。可是,没有路条是进不了边区的,恰在这时,丁玲领导的一个“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三个人去延安。他们三个人有一张四个人的名额的路条,只能去一个人,王平与苏冰互相推让。结果让苏冰先去,苏冰就和他们一起踏上了去延安的征途。
第一天,从西安步行到三原,90里路,苏冰从来没有步行走过这么远的路,天很黑了他们才到三原。这时,苏冰全身疼痛,好像散了架似的。第二天接着走就更加难受了,腰酸腿疼,跌跌撞撞,不像第一天还有点新奇劲儿,苏冰咬着牙又走了80多里,这是最艰难的一天,但她顽强地坚持了下来。第三天,起床后觉得身上有点劲。后来,感觉就一天天好起来了。从此,苏冰有了一个克服困难的经验,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熬过来就越过了困难,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候,只要咬咬牙挺过来,就经受了一次可贵的锻炼,走路如此,其他事情也如此。
在第四天晚上,他们一行人坐了一天汽车,赶上了早走两天的青训班赴延安大队。
她找到鲁静云,想和他们一起走,鲁静云找到领队的同志说明情况,答应可以同行。于是,苏冰又投身到青训班这个革命的集体之中和青训班大队一起步行去延安。
1938年4月,苏冰和同伴们终于走完了西安到延安的800里路程,走到革命圣地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到延安后,鲁静云她们都去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
苏冰到清凉山下找到同窗好友洛林(女,原名闫月娟,新野县人,解放后曾任上海铁路公安处长,北京铁道学院人事处长等职,1983年去世)洛林在陕北公学十四队学习。洛林去找当时的校长成仿吾介绍苏冰入队学习,经同意苏冰随即加入了十四大队。
在这期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苏冰认真学习讨论了这篇著名文章,奠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在陕北公学期间,苏冰得了肺结核,半天休息半天学习。由于她带病坚持学习,积极进取,于1938年10月在陕北公学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苏冰又到中央党校学习,又到延安女子大学高级一班学习,王明担任校长。薛明(贺龙的夫人),叶群(林彪的夫人)都在这个班,一个党小组。
苏冰在延安女大学习了很多马列知识,接受了抗日教育。
党中央对延安女子大学非常重视,毛主席亲临延安女子大学并在开学典礼上讲话。
毛主席说:“中国抗战胜利之时,就是中国妇女彻底解放之日。”
延安女子大学有十几个班,在“女大”一班毕业时,毛主席在百忙中又亲临教导:“毕业只是学习的开始。”
毛主席讲了自己每天都要坚持学习、读书看报,了解全国和世界革命的形势。
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同志等中央首长都给“女大”做过报告。
1940年2月26日,延安成立了“延安回民校园协会”,推选八路军政治部金浪白,陕北公学的马寅、马列学院的马文良,中央党校的马青年,延安女大的苏冰5人为理事,这是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理事会在延安的青年文化沟内,在半山腰平出一地,盖了一座清真寺,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赠:清真寺。寺前悬有边里政府贺清真寺筑成的“众志成诚”的匾额。
1941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党中央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的基础上,创办延安民族学院。这是我党历史上的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也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民族学院,是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
院长高克林同志主持常务工作,乌兰夫同志担任教务处处长,王铎同志担任教务处副处长。苏冰任教师她说:“与其是个文化教员,不如说是个学习民族问题的学生。”苏冰在民族学院的这段经历奠定了她后半生在民族部门和民族地区工作的思想和业务政策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西北局举办回民干部培训班,班主任是宗群同志,苏冰和彭华庵作为宗群的助手,通过讲课,做报告 、发讲义组织自学,班组讨论进行党团和妇女活动等形式进行学习和授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员们了解民族地区的情况,党的方针政策,同时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对“回族干部培训班”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常听取汇报,发出指示。
习仲勋有一天亲自到班里,待了整整一天,详细地看了学员们写的心得体会。学员们即将毕业时候,习书记对大家讲话说:“我不能保证你们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紧,你们要从中得到锻炼,经受考验,继续前进!”
“回族干部培训班”学业结束后,学员们被分派到各地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磨炼都成为了民族工作战线上的优秀干部。
1954年苏冰由西安调到北京,在中央民族学院任政治系、历史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是中央民族学院党委常委。招收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培养他们成为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骨干。
文化大革命后,宁夏民委成立,苏冰担任宁夏民委主任,党组书记。为发展民族教育宁夏民委于1984年创办了一所民族公学。后来在国家民委等部委的支持下,由国家民委接管了这所民族公学,并在此基础上在银川创办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此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2008年5月10日北方民族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西北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苏冰在1938年离开本家河南新野奔赴延安一去就是65年,新野和南阳、瓦店是她出生,上小学的地方。新野县城中的汉代议事台是她和开封女师的同学们为了不当亡国奴进行抗日演讲,发抗日救国传单的地方。
2003年苏冰重回故乡,苏冰应邀,在新野党史办和宣传部讲述了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提供了自己珍贵的照片。
霍流,男,1915年8月1日出生在宁夏灵武崇兴镇吴家桥一个回族家庭,1987年11月1日在银川逝世。取名吴生桂,又叫吴英武,因家贫,2岁时以18块银元卖给本家吴金安为子。这家人住在张家口新华街,养父曾经拉骆驼到外蒙库伦做买卖,霍流离家时,其家养骆驼二十多只,运货经商。
霍流曾在张家口清真第六小学念书四处,吉家房子宣化高小念一年,张家口私立实业中学念半年,养父1940年去世,养母解放时靠出租房子十四间生活,1966年去世。
1933年霍流18岁,为了生计而奔波,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在这时被商震的32军招募当兵干了两年,就离开军队。
1936年11月国民党中央防空学校招生,霍流考上了观测训练班当学兵。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了,霍流所在的部队曾在潼关打下了日本飞机,使他倍受鼓舞。
1938年移师兰州北门外北塔山上,可是回民党腐败无能,学校内部贪污成风,许多士兵,精神不振,心情苦闷,在士兵中流传着:“枪在我们肩膀,血在我们胸膛,我们要抗战,我们走错了方向”的诗歌。国民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少士兵思索谋求出路。
霍流也感到迷茫,但他经常去生活书店找书看,买书,结识了不少书店职员,兰州进步知识青年。有时也去南梢门八路军办事处和共产党员伍修权等聊天谈心。
1938年8月28日,霍流经生活书店介绍去找西安书店经理张锡荣。他和陆钟裴未婚妻曾桂荣在西安马坊门生洗书店楼上和西青救驻西安办事处的黄华接上了头,被介绍到三原安吴堡青训班学习。青训班的主任是冯文彬,副主任胡乔木。
霍流学习了二个月,就被延安西青救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为执行委员,会后去太行山抗大一分校学习。1939年1月26日,抗大一分校教导员陈尧贤,指导员廖习杖介绍霍流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6月26日提前一个月转为正式党员。
1939年冬,纵队司令部调霍流回延安,1940年改名为霍流(由他的好友霍克引起的此名)。经李富春同志谈话,安排霍流去敌后工作,先去陕公分校学习。1940年又调去延长县二区区委作宣传工作,并去陕北公学部研究班学习,担任班党支部书记,任延安民族学院教务处工作人员。1942年到延安大学法学院学习,1942年冬任延安民族学院教务处工作。苏冰在延安民族学院任教师。他们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相识相爱。
霍流和苏冰结婚时,延安还没有结婚登记制度。经过当时任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杨一木科长批准,还发给霍流夫妇20元钱买了枣和花生,延安民族学院的学生都到了,结婚仪式非常简单。他们在清真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回族婚礼,阿訇念了经,霍流跪经,阿訇给霍流起了个经名优素福。
仪式举行后,霍流夫妇和朋友同事一起在回族机关里会餐。
1946年11月,霍流由晋察冀社会部派往包头一带搞军事情报工作。
1947年初霍流和闫铁等十几名共产党员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长许建国派到察哈尔省宣涿怀县,张家口近郊南山一带活动,随后组成敌后武工队,闫铁任队长,霍流任副队长,在敌后发展武装,在察南牵制敌人,派遣关系,打入敌人内部搞情报,发展力量,互解敌人,发动群众,在敌人后方打击敌人。
1948年3月在华北财经学院学习,任天津华北棉花收购站经理。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解放初期的天津,财政经济极为困难,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疯狂掠夺,加上长期的战争影响,使工农业生产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工厂开工不足,生产临于停顿,工人大批失业,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奇缺,经济混乱,给财政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
这时候霍流夫妇临危受命,来到天津工作,霍流在天津华北棉花收购站任经理,苏冰调天津贸易公司。
当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解放区调进来,大批量的棉花,保证人民生活需求,与当时囤积居奇的资本家斗争,从而巩固当时的新政权,稳定社会。
霍流在天津的这段时间 ,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定,同资本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沉重打击了不法商人,稳定了天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霍流在天津工作期间,杨静仁同志给霍流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仲勋同志希望你们回西北工作。”霍流夫妇响应党的号召,回到西北局统战部西北民委工作,苏冰是一处的处长,霍流是新疆处的处长。
在西安工作的这段时间,霍流和苏冰参加了接待班禅达赖进北京返西藏的工作,做到了事无巨细,万无一失。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毛主席对我国的民族工作极为关心。为根本上保障各民族一切权利的平等,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为我国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止1953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来的相当于县级及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区就有47个。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已着手考虑在甘肃和宁夏建立回族自治区问题。
1957年11月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自治区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霍流夫妇在11月10日从北京坐火车到兰州,又坐汽车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到了银川。霍流夫妇是当时参加筹建宁夏自治区工作的干部中第一对到达银川的干部夫妇。
由霍流和桃以壮(银川专署地委秘书长)郭文举(银川专署专员)组成筹备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三人工作小组。霍流任组长,全程参加了筹备工作。
1958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对霍流的多项任命。霍流先后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自治区商业厅副厅长等职务,为自治区的成立呕心沥血、尽职尽责。
1958年10月25日,我国历史上省级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中央代表团团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隆重宣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过将近两年的酝酿协商和筹备,今天正式宣告成立。”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向各位代表、向回族人民和自治区内各族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
1958年至1984年苏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历任妇女联合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统战部副部长、首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委员、国家民委委员、宁夏政协常委等职。2020年4月5日去逝
霍流在1954年、1955年两次参加中国贸易促进会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博览会,担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
在1958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商业厅副厅长,民族宗教事务处处长。
后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督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常委、宁夏伊协副主任,宁夏自治区政协常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受迫害长达十年之久。1978年10月任宁夏右派摘帽办公室主任,落实国民党起义人员政策等办公室主任等职。1983年12月离职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