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岗位上演高薪抢人大戏, 河南发布三年“人工智能+”就业计划
机器学习架构师、语音识别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架构师……随着“人工智能+”渗透进千行百业,重塑就业生态和格局,在2025年春招市场上,AI岗位成为“香饽饽”。
4月7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实施“人工智能+”高质量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促进人工智能应用、高质量就业和紧缺人才培养的协同联动。《通知》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大力开展人工智能就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传媒、文创文旅等行业推广应用。
3月29日,2025年河南省“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河南中医药大学春季校园双选会在该校龙子湖校区举行。
趋势丨年均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培训5万人以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延伸到更多场景,“人工智能+”正快速而广泛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全国各地的春招市场,也在上演着“得AI者得天下”的抢人大战。
AI研发高级工程师、材料AI研究员、数据标注师……这些技术门槛高、工资待遇优厚的人工智能岗位,自然成了吸引广大求职者的“香饽饽”。在华东理工大学2025届毕业生春季重点单位专场招聘会上,近四分之一的企业带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岗位。根据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显示,今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达33.4%,位居行业第一。
3月29日,“千行万业系列招聘会”春季专场活动暨河南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财经政法类专场招聘会现场,不少与AI相关的企业受到了求职的毕业生的关注。
3月18日,洛阳科技职业学院举行2025年春季就业双选会。
人工智能正重塑就业生态,创造新岗位、新需求和新机遇。在此背景下,《通知》提出,要更好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和吸纳效应,实现人工智能应用、高质量就业和紧缺人才协同联动。
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马广建分析说,河南作为全国制造业重要阵地,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升级,将有效促进智能设备运维、工业数据分析等配套岗位的自然增长。同时,依托直播电商、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训练师、智能客服专员等新兴职业需求将持续攀升。
根据计划,我省将持续深入实施“技能河南”建设,大力开展人工智能就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工智能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传媒、文旅文创等行业推广应用。2025—2027年,年均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培训5万人以上,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就业岗位6万个以上,促进不少于4万人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实现就业创业。
“我省的岗位规划中预留了合理弹性空间,既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通道,亦可为跨行业转型人员创造职业发展机遇。”马广建说。
措施丨开辟“人机协同”的新型就业阵地
人工智能正以惊人速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宽。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给就业结构带来优化升级,创造新质就业岗位。
在此大背景和大趋势下,《通知》提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就业岗位。依托我省人工智能应用龙头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等组织,着力构建“技术扩散、产业升级、岗位新生”的良性循环,开辟“人机协同”的新型就业阵地。
完善人才需求预测和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定期了解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招聘计划和用工情况,及时采集岗位信息,建立人工智能高质量就业岗位资源库,引导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发展、就业需要相适应。
“我省在‘人机协同’岗位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显著的产业适配性。”马广建分析说,在郑州、洛阳等制造业集聚区可重点培育工业机器人调试工程师、AI质检系统操作员等数字技术应用型人才;依托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可推动智慧农田管理师、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技术员等现代农业技术岗位发展。
马广建说,在政务服务领域创新设立AI政策咨询专员,通过智能化辅助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物数字修复建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人等文化科技融合型职业,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职业集群。
3月15日,河南工程学院“豫荐未来 青春启航”2025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举行。
关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我省将坚持引育并重。一方面,重点培育引进算法模型研发、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等技能融合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动我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创业创新创造。
另一方面,将培育培优人工智能经济创新创业市场主体作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载体的重要目标,搭建创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资本市场和其他创业资源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
声音丨就业格局重塑背景下,要关注人工智能就业挤出效应
当AI相关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同事,有些人的危机感随之而来,自己是否会被淘汰?在就业市场上,薪资高、待遇好的AI岗位,在有些人看来,正在上演着抢饭碗的工作。
那么,该如何缓解AI焦虑?《通知》提出,加强风险防控。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就业挤出效应的影响,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定期研判就业形势,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防范化解潜在的规模性失业风险。要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强化就业保障措施,探索创新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规范,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
在郑州交通技师学院春季毕业生实习暨就业双选会上,学生们详细了解岗位要求等信息。
对此,知名经济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说,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在有些岗位和领域,AI能实现对人的部分替代或完全替代。但在人文关怀、价值判断等方面,AI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其焦虑,不如将AI视为职业发展的契机,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适应新环境、新趋势的技能。
马广建建议说,在智能制造领域实施分层次技能培训体系,同步推行数字技能认证标准,既保障传统产业工人掌握人机协作能力,又培育青年群体驾驭数据分析、算法优化的前沿竞争力。通过立法设定关键生产环节不低于30%的人工岗位红线,建立重大技术替代前6个月的职业转型预警机制。
同时,重点培育智慧康养规划师等AI衍生职业,以《人工智能就业影响评估管理办法》构建技术扩散与就业稳定的动态平衡,形成人机协同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受AI影响的低技能劳动者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减免、就业补贴、职业培训等措施,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刘瑞朝 张家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