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河南直播

“我是豫商”杨昭: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两代匠心铸就“牛”事业

核心提示:“我是豫商”人物专访 | 杨昭:从小作坊到大企业 两代匠心铸就“牛”事业

新农村融媒河南讯(记者马世民 文/图蒋华山)


人物名片
杨昭,河南省睢县人,现任浙江嘉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万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嘉兴市河南商会执行会长。
在嘉兴南湖畔,有位操着河南口音的“牛掌柜”,他用二十年时间将一个屠宰小作坊发展为年营收超3亿元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他就是杨昭——他用三代人的坚守与创新,在江南水乡书写着“庖丁解牛”的现代传奇。

从小店蜗居到建设万头牧场
近日,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杨昭接掏出手机展示了屏保——那是他父亲的老式宰牛刀,他坦言:“两代人磨一把刀,磨的是手艺,更是心气。”
2006年,17岁初中毕业的杨昭,跟随父母到家中的牛羊肉作坊做活,挤进父母在嘉兴的10平方米出租屋。彼时,杨家的“屠宰车间”仅是民房角落的简易操作台,全家四口与牛羊同吃同住。“当时连转身都困难,但父亲总说‘回民的手艺不能丢’。”杨昭笑称,这段经历让他练就了“站着睡觉”的绝活。
从凌晨3点帮父亲收活牛,到跑遍长三角开拓客户,几年间这个“牛二代”在腥膻中快速成长。2013年,24岁的杨昭带着“供货商思维”与父辈产生分歧,他说:“传统屠宰就像‘过山车’,行情好时吃肉,遇低谷连汤都喝不上。”于是,他力排众议开启品牌化转型,首创“鲜牛肉专卖店”模式,以“不卖隔夜肉”的承诺打响口碑,如今已在江浙沪布局60余家门店,单店日销最高达2万元。

“牛”转乾坤全产业链布局
杨昭深谙养殖业风险,却以“逆流而上”的魄力布局全产业链。2021年,他返乡投资1亿元在柘城建设万头牛源基地,引入嘉吉反刍动物营养体系,通过精准饲喂将育肥周期缩短15%,让每头牛多创收2000元。2023年,公司屠宰量突破1.5万头牛、10万只羊,预制菜产值超2000万元,年营收额达4亿元。其深加工的牛骨汤、牛肉干等产品更通过电商“爬”上全国餐桌。
杨昭说,面对2023年肉牛行情波动,他反将屠宰量提升50%。独创的“鲜销+深加工+餐饮”模式,让牛副产物利用率从60%跃至95%。“牛身上没有废料,就像我眼里没有绝路。”这位80后企业家幽默地比喻。
从手工作坊到数字化工厂,从街边摊到跨国供应链,杨昭站在总投资6个亿的柘城新厂沙盘前,描绘着“中原牛”的全球化图景。他说:“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年屠宰15万头肉牛、30万只羊的智能工厂,将新增高档冷鲜分割牛肉、优质冷鲜分割牛肉等主产品30000吨、羊肉系列制品7000吨,并通过‘中央厨房+冷链’辐射全国,乃至出口海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