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来都是直播,没有彩排,所以也就没有比较,感谢海南这块热土给予我的滋养和历练。”省金融发展促进会会长、第六届海南省政协常委、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原行长王一林回看自己的大半辈子经历,感慨万千。
王一林出生在白山黑水间的吉林长春,做过知青,当过生产队长,大学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王一林说,若继续守在黑土地,30年后的今天再翻阅自己的人生书卷也未必不是多彩斑斓。但他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道:1988年,背井离乡、举家南迁,做了一名“闯海人”,他用30年的岁月亲历海南金融业发展的繁华、低谷与再崛起。
有人说他有远见、敢闯荡,但王一林却有一说一,正如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出现在大家眼前一样,他始终保持着金融从业者应有的客观严谨,真实地评价自己当时的状况是“一切缘于偶然,只是懵懵懂懂。”
回望30年,“感恩”是王一林最常说的一个词:感恩众多友人给自己人生的指引和帮助;感恩自己的妻子,多年来给予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感恩海南经历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
人生充满偶然,王一林把自己与海南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1988年,王一林举家南迁,做了一名“闯海人”,他用30年的岁月亲历海南金融业发展的繁华、低谷与再崛起。
历经业内的披沙拣金。王一林说,海南金融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有挫折有机遇,它也给予后人启示,那就是金融改革和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金融拓荒者”,到金融界“领军人物”,王一林坦言自己来海南不是为了好空气,而是希望海南在众多“闯海人”勠力同心的建设之下发展得更好。
“闯海人”
初沐特区金融大潮
人生充满偶然,王一林把自己与海南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
1988年3月,时任吉林省物价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王一林到北京出差,在街头偶遇大学同学许森。当时,许森刚从国企“下海”准备到海南参与筹建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两位老同学一番寒暄之后,许森希望王一林到海南临时协助他做一些前期工作。
一说要去海南,王一林心动了。他记忆里的海南,还停留在小学时看过的一部在海南拍摄的电影。“对于一个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人来说,美丽的椰风海韵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王一林说。
“来海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坐一次飞机。”王一林爽朗笑道。时年34岁的王一林下过乡插过队,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吉林工作。他说,为了心中的美景和人生中第一次飞机之旅,欣然接受了同学的邀请,开始了首次海南之行。
4月初,北方还是一片萧瑟之态,海南却早已阳光明媚满眼春光。首次踏上海南岛,王一林有幸见证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说,虽然当时仅仅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但他跟万千“闯海人”一样热血澎湃。
让王一林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从“看客”成为海南发展的“亲历者”。在海南期间,由于工作关系,王一林认识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韩海京。就在王一林准备离开海南的前一天,韩海京询问他是否愿意调到海南工作。王一林回忆说,自己当时并没有留在海南的打算,便应景留下一句:“来或不来,等我电话吧。”
1988年五一过后,王一林回单位上班第一天,单位人事处负责人便找到他谈调到海南工作之事。王一林说,自己当时矢口否认,但对方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的《商调函》拿到他面前时,自己才知道事已成真。“不知是语言沟通不畅,还是别的原因,一个美丽的误会就发生在我身上了。”
1988年8月29日,王一林携妻带女再次踏上海南岛。他说,再次打量这片土地,心中已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
虽然当时的海口发展落后,外部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但王一林跟众多“闯海人”一样,坚信海南未来的发展定会很美好,所以依然意气风发、干劲十足。
“下岗行长”
在挫折中愈加坚强
来到海南工作后,王一林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外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随着参与度的提高和职务的变化,他亲历了海南金融的繁华、跌宕与低谷。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央当时给予了海南很多优惠政策。在外汇方面,在海南开办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保留现汇,并且企业所得税远低于内地省份,这吸引了大量岛外企业落户海南。
1992年,王一林参与了海南外汇调剂中心的筹建。王一林说,中心成立后,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公开透明交易,开创了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的先河,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和资金。
王一林说,海南发挥了经济特区“试验田”作用,金融创新非常活跃,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都走在全国前列,在当时全国股份制企业共有10家,海南就占了5家。
“1988年到1992年短短几年间,各类信托投资公司多达21家,还有34家城市信用社、3家外资金融机构、3家股份制银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海口,当时的海口可以用‘银行多过米铺’来形容。”王一林回忆道。
但由于当时金融监管滞后,城市信用社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金融风险逐渐露出端倪。1995年,国家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决定试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1996年3月,王一林受命负责海口城市合作银行筹备工作。“海口城市合作银行组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清产核资,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各家信用社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资产质量低、股东贷款、违规账外经营、欠缴准备金、备付金不足、高息揽存、违规进行长期投资等问题。” 王一林说,1997年5月,两个城市信用社首先出现支付困难,引发了海口城市信用社的局部危机。最终,海口城市合作银行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组建使命,是35个试点城市唯一组建失败的,这让王一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风险的“伤痛”。
但是,来不及抚平“伤口”,1997年5月,王一林再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海南发展银行(下简称“海发行”)副行长,这本应是另一个新的开端,可是谁知,很快王一林又多了一个新称号——下岗行长。
海发行于1995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海发行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化解信托公司的风险,这也注定海发行是要承受‘重担’的。”王一林说,1998年春节后,部分营业网点甚至出现出现了支付困难。
即便很多人不愿面对,海发行行政关闭的这一天还是来到了。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关闭的首家地方银行。随后海南5家城市信用社也被关闭,其他几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相继淡出人们的视线。
关闭海发行,有利于解开银企债务链,为我省化解金融风险迈出了一大步。但对王一林来说,海发行的关闭,这意味着又一次严重的挫折。他回忆,当天他照常去上班,然而办公桌、档案柜,甚至有的门都被贴上白色封条,环顾四周一片狼藉。自然,王一林也成了“下岗行长”,孤独沮丧的心情,就像漫天风雪中迷途的羔羊。即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今日,提及海发行王一林依然眼泛泪光。
王一林说,当时自己的内心非常难过,然而更多的是迷茫、反思,经历了繁华又跌至谷底,海南金融到底该何去何从?
“拓荒者”
为海南经济金融发展贡献力量
带着迷惑和思考,王一林远赴西安,师从江其务教授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静心学习,让王一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博士论文《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也印证着思考的成果。
新世纪的第一天太阳升起时,王一林也看到了新曙光。
2000年博士毕业后,“百年金融老店”——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王一林重返海南金融界,任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
此时的王一林已46岁,经历了时代浪潮的洗礼和风雨之后,多了些内心的平静和处事的超然。
在兼任海南中行工会主席期间,王一林着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2004年,“中行企业文化现象”被海南金融业进行专题研讨学习。海南中行“职工之家”成为中国银行系统、全国金融系统、中华全国总工会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而1998年至2008年期间,海南金融体系经过海发行的关闭、5家信托租赁的退出,两家政策性银行设立、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省农村信用社挂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举措,逐渐走出了泡沫经济破灭留下的阴霾,金融秩序恢复到正常轨道上运行,到2008年,海南省金融业已经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金融业总体运行稳健。
2008年起,王一林开始全面主持海南中行工作,以“待人要宽、管理要严、思路要新”为理念,王一林带领中行奋力拼搏,在各项外汇业务保持四大行和全社会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最优。
2014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银行系统工作会议上,王一林作为境内机构唯一全面介绍经验的代表,作了发言,这被海南中行员工誉为“百年荣耀”。
历经业内的披沙拣金。王一林说,海南金融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有挫折有机遇,它也给予后人启示,那就是金融改革和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海南金融经历了跌宕起伏的30年,希望经营性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和创新的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寓监管与服务之中,引领海南金融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从“金融拓荒者”,到金融界“领军人物”,王一林坦言自己来海南不是为了好空气,而是希望海南在众多“闯海人”勠力同心的建设之下可以发展得更好。
王一林说,今后他将专心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的工作,发挥好培训、智囊工作的职能,为海南经济金融的发展贡献力量。近期,王一林已经着手主编《海南金融30年的工作》,这是继《海南金融20年》《海南金融25年》之后的又一部记录海南金融历史的著作。
有人说他有远见、敢闯荡,但王一林却有一说一,正如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出现在大家眼前一样,他始终保持着金融从业者应有的客观严谨,真实地评价自己当时的状况是“一切缘于偶然,只是懵懵懂懂。”
回望30年,“感恩”是王一林最常说的一个词:感恩众多友人给自己人生的指引和帮助;感恩自己的妻子,多年来给予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感恩海南经历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
人生充满偶然,王一林把自己与海南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1988年,王一林举家南迁,做了一名“闯海人”,他用30年的岁月亲历海南金融业发展的繁华、低谷与再崛起。
历经业内的披沙拣金。王一林说,海南金融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有挫折有机遇,它也给予后人启示,那就是金融改革和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从“金融拓荒者”,到金融界“领军人物”,王一林坦言自己来海南不是为了好空气,而是希望海南在众多“闯海人”勠力同心的建设之下发展得更好。
“闯海人”
初沐特区金融大潮
人生充满偶然,王一林把自己与海南的缘分归结为“命中注定”。
1988年3月,时任吉林省物价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王一林到北京出差,在街头偶遇大学同学许森。当时,许森刚从国企“下海”准备到海南参与筹建海南南方信托投资公司。两位老同学一番寒暄之后,许森希望王一林到海南临时协助他做一些前期工作。
一说要去海南,王一林心动了。他记忆里的海南,还停留在小学时看过的一部在海南拍摄的电影。“对于一个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人来说,美丽的椰风海韵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王一林说。
“来海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坐一次飞机。”王一林爽朗笑道。时年34岁的王一林下过乡插过队,大学毕业后便一直在吉林工作。他说,为了心中的美景和人生中第一次飞机之旅,欣然接受了同学的邀请,开始了首次海南之行。
4月初,北方还是一片萧瑟之态,海南却早已阳光明媚满眼春光。首次踏上海南岛,王一林有幸见证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说,虽然当时仅仅是以一个“看客”的身份,但他跟万千“闯海人”一样热血澎湃。
让王一林没想到的是,自己很快就从“看客”成为海南发展的“亲历者”。在海南期间,由于工作关系,王一林认识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韩海京。就在王一林准备离开海南的前一天,韩海京询问他是否愿意调到海南工作。王一林回忆说,自己当时并没有留在海南的打算,便应景留下一句:“来或不来,等我电话吧。”
1988年五一过后,王一林回单位上班第一天,单位人事处负责人便找到他谈调到海南工作之事。王一林说,自己当时矢口否认,但对方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的《商调函》拿到他面前时,自己才知道事已成真。“不知是语言沟通不畅,还是别的原因,一个美丽的误会就发生在我身上了。”
1988年8月29日,王一林携妻带女再次踏上海南岛。他说,再次打量这片土地,心中已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
虽然当时的海口发展落后,外部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但王一林跟众多“闯海人”一样,坚信海南未来的发展定会很美好,所以依然意气风发、干劲十足。
“下岗行长”
在挫折中愈加坚强
来到海南工作后,王一林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外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随着参与度的提高和职务的变化,他亲历了海南金融的繁华、跌宕与低谷。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中央当时给予了海南很多优惠政策。在外汇方面,在海南开办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保留现汇,并且企业所得税远低于内地省份,这吸引了大量岛外企业落户海南。
1992年,王一林参与了海南外汇调剂中心的筹建。王一林说,中心成立后,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公开透明交易,开创了中国外汇交易市场的先河,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和资金。
王一林说,海南发挥了经济特区“试验田”作用,金融创新非常活跃,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试点都走在全国前列,在当时全国股份制企业共有10家,海南就占了5家。
“1988年到1992年短短几年间,各类信托投资公司多达21家,还有34家城市信用社、3家外资金融机构、3家股份制银行,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海口,当时的海口可以用‘银行多过米铺’来形容。”王一林回忆道。
但由于当时金融监管滞后,城市信用社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金融风险逐渐露出端倪。1995年,国家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决定试点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1996年3月,王一林受命负责海口城市合作银行筹备工作。“海口城市合作银行组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清产核资,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各家信用社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资产质量低、股东贷款、违规账外经营、欠缴准备金、备付金不足、高息揽存、违规进行长期投资等问题。” 王一林说,1997年5月,两个城市信用社首先出现支付困难,引发了海口城市信用社的局部危机。最终,海口城市合作银行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组建使命,是35个试点城市唯一组建失败的,这让王一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风险的“伤痛”。
但是,来不及抚平“伤口”,1997年5月,王一林再次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海南发展银行(下简称“海发行”)副行长,这本应是另一个新的开端,可是谁知,很快王一林又多了一个新称号——下岗行长。
海发行于1995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海发行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化解信托公司的风险,这也注定海发行是要承受‘重担’的。”王一林说,1998年春节后,部分营业网点甚至出现出现了支付困难。
即便很多人不愿面对,海发行行政关闭的这一天还是来到了。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发行,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发行的债权债务。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关闭的首家地方银行。随后海南5家城市信用社也被关闭,其他几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相继淡出人们的视线。
关闭海发行,有利于解开银企债务链,为我省化解金融风险迈出了一大步。但对王一林来说,海发行的关闭,这意味着又一次严重的挫折。他回忆,当天他照常去上班,然而办公桌、档案柜,甚至有的门都被贴上白色封条,环顾四周一片狼藉。自然,王一林也成了“下岗行长”,孤独沮丧的心情,就像漫天风雪中迷途的羔羊。即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今日,提及海发行王一林依然眼泛泪光。
王一林说,当时自己的内心非常难过,然而更多的是迷茫、反思,经历了繁华又跌至谷底,海南金融到底该何去何从?
“拓荒者”
为海南经济金融发展贡献力量
带着迷惑和思考,王一林远赴西安,师从江其务教授开始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静心学习,让王一林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博士论文《转轨时期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也印证着思考的成果。
新世纪的第一天太阳升起时,王一林也看到了新曙光。
2000年博士毕业后,“百年金融老店”——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王一林重返海南金融界,任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副行长。
此时的王一林已46岁,经历了时代浪潮的洗礼和风雨之后,多了些内心的平静和处事的超然。
在兼任海南中行工会主席期间,王一林着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2004年,“中行企业文化现象”被海南金融业进行专题研讨学习。海南中行“职工之家”成为中国银行系统、全国金融系统、中华全国总工会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而1998年至2008年期间,海南金融体系经过海发行的关闭、5家信托租赁的退出,两家政策性银行设立、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省农村信用社挂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举措,逐渐走出了泡沫经济破灭留下的阴霾,金融秩序恢复到正常轨道上运行,到2008年,海南省金融业已经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金融业总体运行稳健。
2008年起,王一林开始全面主持海南中行工作,以“待人要宽、管理要严、思路要新”为理念,王一林带领中行奋力拼搏,在各项外汇业务保持四大行和全社会第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最优。
2014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银行系统工作会议上,王一林作为境内机构唯一全面介绍经验的代表,作了发言,这被海南中行员工誉为“百年荣耀”。
历经业内的披沙拣金。王一林说,海南金融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有挫折有机遇,它也给予后人启示,那就是金融改革和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海南金融经历了跌宕起伏的30年,希望经营性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和创新的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寓监管与服务之中,引领海南金融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从“金融拓荒者”,到金融界“领军人物”,王一林坦言自己来海南不是为了好空气,而是希望海南在众多“闯海人”勠力同心的建设之下可以发展得更好。
王一林说,今后他将专心海南省金融发展促进会的工作,发挥好培训、智囊工作的职能,为海南经济金融的发展贡献力量。近期,王一林已经着手主编《海南金融30年的工作》,这是继《海南金融20年》《海南金融25年》之后的又一部记录海南金融历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