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谈到“减负”问题时,陈宝生强调,要着力砍断“两根绳”:砍断教师和培训机构之间的教学方面的纽带,不允许“超纲教学”;也要割断各类考试、考评、竞赛成绩和招生的联系。
“两根绳”背后牵扯的是利益问题
这两根绳子,其实近年来是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两个核心问题。正是因为一方面各类竞赛考试成为了很多优质学校的“入场券”,才导致培训机构以此为噱头,大搞超纲教育、竞赛教育;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吸引了学校教师投奔而去,分一杯羹。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也导致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焦虑蔓延至全社会。
教育部长提出要切断这两根绳子,表明国家层面对学生负担沉重的原因把握得很准确。事实上,我国教育部门对这两根绳子的问题,一直在治理,近年来,几乎每年都发文严禁公办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等,但执行效果却不佳。
此番,陈部长表态,要“砍断”这两根绳——不是“治理”“纠正”,而是“砍断”——表明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决心要从根源上杜绝这两个问题,也表明,未来的“减负”要触动核心问题——利益问题。
前一根绳,是中小学在职教师和培训机构的利益输送问题;后一根绳是择校热背景之下,义务教育学校在招生时与培训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要砍断这两根绳子,必须动真格,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既要严格查处违规办学行为,又要铲除形成利益链的土壤。
湖北襄阳,某小学开学第一天,学生在校门口被各种培训班传单团团围住。
杜绝教师校外兼职培训,要“给位置、发票子”
切断第一根绳子的痛点是,地方教育部门要破除以升学论政绩,以及切实保障教师的待遇。
从表面来看,教师有偿补课,是师德问题,但仅将此作为师德问题处理,没有触及痛点。从地方教育部门的政绩角度看,不论是学校违规补课,还是教师有偿补课,都是服务于提高学生成绩。另外,对于教师有偿补课,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之所以睁只眼闭只眼,是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切实依法保障教师的待遇,教育部门治理起来,也难以理直气壮。
在日韩等国,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也是被禁止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的。禁令之所以能得到实施,是因为日韩的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教育公务员,按照国家教育公务员享有相应的待遇和权利,同时也必须按教育公务员的要求履行职责——不能去校外机构兼职。
我国是把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参照《公务员法》对教师提出不得有偿兼职补课的要求,但存在权责不完全对等的问题。
今年1月底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到,“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这是富有深意的,积极落实这一规定,对强化中小学教师的保障和管理,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意义重大。
换言之,切断第一根绳子利益链,需要政府保障教师待遇,明确教师权责,而不只是做出师德要求。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陈宝生也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给位置、发票子”。
2014年3月15日,“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在成都开赛,该考场当年有7000人参赛。
杜绝竞赛与招生挂钩,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切断第二根绳子的痛点是,地方政府如何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责任,缓解择校热。
针对竞赛功利化的问题,教育部门也一直在对竞赛进行规范,但必须承认,竞赛只是民办中小学择校的工具而已,只要有择校热存在,就会有择校的工具。治理工具,不治理择校热,结果是把公开的择校竞争,转移到地下。
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将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这是切断利益联系的一方面,但需要注意,在实行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后,民办学校的择校会逐渐成为热点,上海、浙江、广东等地都如此。为此,在治理竞赛与招生挂钩这一问题时,需要直面这一问题,如果一所民办学校招200人,却有8000人报考,学校怎么选择学生?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差距,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同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在办学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办出个性与特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以此减少对择校的需求,以及对课外培训的需求。
所以,切断两根绳子,政府部门履行责任是关键。刮骨疗毒一定会带来阵痛,比如一些投入了大量精力、财力的学生及其家长的反对,比如民办教育机构的竞赛选拔转入“地下”,比如培训机构变换“花样”、改换术语、重操旧业。
但既然已经找准了根源,就应动真碰硬,砍断利益链。很显然,这次举刀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也是面向教育部门自身,这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有挺过阵痛的定力,更需要不断适应现实的制度。
(本文由齐克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