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视点

从修建水柜、打井找水到生态护水——桂西北正告别“水贫困”

核心提示:从修建水柜、打井找水到生态护水——桂西北正告别“水贫困”

在3月22日第26届"世界水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桂西北山区,寻访他们从修建水柜、打井找水到生态护水的故事。

由于当地积极推进国家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大力度实施石漠化治理,曾经"水贵如油"的桂西北山区,如今引来了"活水"滋润,山区再现郁郁葱葱、泉水汩汩,上百万缺水人口正逐步告别"水贫困"。

一个个水柜维系着一个个村屯

" 水在地下流,人在地上愁,禾苗田中旱,吃水贵如油。"桂西北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难以蓄水,加上乱砍滥伐导致石漠化严重,许多地方青山变秃山,泉水、溪流难觅踪影,百余万群众一度生活在"水贫困"之中,这一带也成为我国深度贫困地区。

80岁的老人蓝启光视水如命。因为屯里缺水,他从十几岁起就翻山越岭到几公里远的地方挑水,一挑就是几十年,用坏的扁担不计其数。

蓝启光的家在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自治乡古寨村古洋屯,全屯69户,因为缺水,村民们想着法子省水,洗脚洗脸水舍不得倒掉,用来饮羊饮猪。

2000年,乡政府帮助屯里修建了一个村头水柜,缓解了村民的饮水难,但是在每年的旱季,水还是不够用,每年有三四个月要挑水。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古山中学,345名师生的生活用水全靠4个水柜蓄积雨水。在副校长蓝芝福的心中,藏着一本"水账",每天的水如何使用、如何分配,都是他考虑的重大问题。"有一次,水柜里的水提前用光了,没有了水,学校无法运转,只能让学生放假。"

在桂西北山区采访,村头水柜、地头水柜随处可见。据河池市水利局统计,2011年至2017年,全市在农村地区修建的水柜达2.7万多个。

找水打井结束"望天水"

水柜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但仍是靠天吃水,一到旱季,往往用水告急,为结束"望天水"的日子,地方党委政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帮助群众找水打井。

为了找水,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上旗村的村民们曾"上天入地"。10多年前,由于严重旱情,全村断水,有村民发现一山脚下有水流出。经仔细查看,山体内有暗河流过,暗河与一处天窗相连。为了打水,村民们腰系绳子,从近百米高天窗内下到暗河里,一桶一桶往外打水。一次,村民韦瑞英下去取水,绳子突然断裂,他从几十米高处摔落到暗河里,所幸没受重伤。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到2016年,仅自治区层面就先后开展了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找水打井、抗旱应急找水打井、"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找水打井等措施,甘甜的地下暗河水通过一口口水井浇进了缺水群众的心田。

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高级工程师丁凯,到桂西北打井找水达4年之久,"我钻过的溶洞,没有100个,也有80个。"丁凯说。不少缺水村庄不通路,几吨重的设备全靠人肩扛手抬进去,"都是老百姓自发帮忙,看得出,他们对水的渴望非常强烈!"丁凯说,打井现场几乎每天都围满了群众,一旦水井喷发出水都会响起群众欢呼声,有人还点燃起鞭炮庆祝。

生态修复让水源永续

如今,大石山区的人们常常乐于谈论,周围哪里的泉眼又重新冒水,哪条干涸的小河又见流水了。水"失而复得",让他们意识到,守住水源的最好办法,是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10多年前,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上旗村的群山像被剃了头,变得光秃秃一片。"村民们为了搞养殖、烧柴做饭,砍光了山上的树木、割掉了长在石缝里的草。"在党支部书记韦汉忠的印象里,儿时山上流水经年不断,一些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猴子成群结队,"植被遭到破坏后,猴子找不到吃的东西,也喝不上水,没办法生存下去。"

近年来大力度的生态修复政策让桂西北的石漠化山区重新恢复了生机,许多野生动物又开始在山上"撒欢",有的地方甚至猴群"成灾"。"生态恢复了,山泉水涌出来了,猴群自然会增多。"河池市金城江区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卢俊福说,除了猴子,竹鼠、山鸡、野猫等都开始大量出现,有的地方野猪频繁出没。

生态改善对于水源的意义,都安下坳镇光隆村村支书麻仕闯有着直观感受。"我们村严重缺水,过去吃水全靠挑,2010年自治区来的找水队帮助村里找到了水源,但是刚开始水量不足,到了冬季枯水期,地下水不够抽,每天只能供应12个小时的水。这些年生态越来越好,现在枯水期水也基本够用了。"

河池市副市长陈继勇说,大石山区的发展曾经走过弯路,实践证明,只有走生态之路才是出路,只有有了"活水"滋润,大石山区贫困群众才能走上脱贫致富路。



(新农村融媒信息网  编辑: 宇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