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而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根本之策要靠产业。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最需要扶持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扶贫产业。政策举措如何扶到点上,产业怎么选,发展难题如何解,贫困人口怎么帮,就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产业咋选?
找准特色,瞄准市场,让好生态变成竞争力
干啥营生挣钱?75岁的孙万玺纠结了大半辈子。他生活的河北省康保县张纪镇马鞍架村,地处张家口坝上,高寒、干旱、地瘦。老两口种了8亩地,咋弄都不见钱:“前些年种过菜,浇水跟不上;种过土豆,产量上不来;没办法只能种莜麦,一亩打不下两百斤。”守着穷沟沟,过着苦日子,全村197户人家,115户是贫困户,占到58.3%。
什么产业能脱贫?这也是康保县面临的难题。目前,全县还有4.1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6.8%。县长魏红侠坦言,脱贫靠产业,但康保年均气温2.1摄氏度,无霜期不足100天,传统农业没出路。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和无劳动能力的占70.1%,“房堵窗、户封门、村里不见年轻人”现象普遍,适宜产业难找。
康保的难题是贫困地区的共性问题:条件差、基础弱,这样的资源禀赋怎么发展产业?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英秀认为,许多贫困县发展落后,但恰恰生态好、污染少,这是最大的后发优势。“作为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性基金,我们探索‘基金+龙头+特色资源’模式,精准发力,集聚优势,助贫困地区打造有生命力的扶贫产业。”
转换思路,康保的“劣势”也是“优势”。魏红侠说,气温低、风沙大,种庄稼不行,却是绿色养殖的好条件,疫病少、降成本。看中这里的好生态,龙头企业乾信牧业落户,扶贫基金跟进,产业加速发展。
孙万玺想不到,瘠薄的土地能来大产业。2016年,乾信牧业进村建起养鸡场,10栋鸡舍,年产肉鸡30万只。全村115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每户年分红720元。老孙说:“现在有分红、有地租、有低保,年轻人能去鸡场打工,苦日子熬出头了!”
好生态变成竞争力。乾信牧业总裁夏秋霞说:“我们最大优势是产地特色,‘康保鸡’长在草原深处,喝着弱碱水,吃着五谷饲料,全产业链封闭运行,生产的无抗鸡肉通过欧盟认证,刺身鸡胸肉可以生吃,品质健康放心。生长环境好,防疫投入少,成本也有优势,每只鸡节省1—3元。”
特色也要接市场。深度贫困的河北阜平县,把冷凉气候当特色,食用菌成为扶贫“一号产业”。市场竞争激烈,阜平食用菌有何底气?县长刘靖说:“同样种香菇,我们的气候能四季出菇,错季上市,许多地方比不了;同样卖香菇,我们分级采摘,一棚菇能分出7等,通过细分市场卖价高……”
市场不愁,脱贫有奔头。走进天生桥镇龙王庙村菇棚,一根根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撑着小伞。“到出菇那几天,白天黑夜都不敢合眼。”村民李春平辛苦没白费,两个大棚去年赚了4万多元,甩掉了贫困帽。
产业还要接地气。走进河北灵寿县益生环保公司的车间,一台台缝纫机飞针走线,缝出来的不是布料,而是吸污“水草”。“材料是高科技,活还是缝纫活儿,农村妇女上手快,一人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公司董事长苏辉说,他们的43个来料加工厂遍布农村,带动3000多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
找准特色,瞄准市场,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生根发芽。
钱从哪来?
基金搭台,机制创新,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
产业发展需要真金白银,一些龙头企业反映,资金难是最大瓶颈。
一是政策资金落地难。
“扶贫专项资金多了,但投到产业不容易。”基层干部有顾虑,上面条条框框太多,要求产业资金占70%。发给贫困户,等于撒了芝麻盐,如果补给企业,担心套取扶贫资金,过不了审计关,万一有点闪失,责任担不起。
二是社会融资难。
“干农业的,想贷款不容易。”夏秋霞坦言,贫困县金融服务不发达,没有担保公司,缺乏抵押物,想贷款贷不到。有的银行给你贷,但月利息高达1分。苏辉表示,市场上有一些融资渠道,但投资期短、要求回报高,不适合扶贫产业。
扶贫产业钱从哪来?
龚英秀说,扶持产业发展,要靠政府、市场合力。扶贫产业基金定向投入贫困地区,通过股权投资,发挥市场作用,支持有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基金雪中送炭。3000万元注入阜平嘉鑫种植公司,香菇产业步入快车道。公司总经理顾明德说:“这笔钱就像及时雨,帮我们快速形成规模,打开市场。两年时间,公司建起1300栋标准化大棚,成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在康保县,7000万元基金入股乾信牧业,建成5个现代化养鸡场、饲料厂、肉鸡加工厂,形成现代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在灵寿县,安能绿建公司成长为新型节能企业,带动100多人脱贫。
基金搭台,打通政策资金投到产业、再到贫困户的渠道。依托乾信牧业,扶贫资金撬动银行,为康保县屯垦乡200个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入股企业,期限3年,企业还本付息,每年给每户分红3045元。“有了基金把关,政府投入放心。”康保县扶贫办负责人说。
合力攻坚,机制活了。阜平县出台一系列食用菌产业政策:对年产1500万棒以上的菌棒加工厂,财政给予40%的补贴;县里成立担保公司,给贫困户每户5万—10万元的贴息贷款;第一年免大棚租金……资金不愁了,龙王庙村26户村民和企业谈起合作,租种大棚。“种菇最缺人手,村里人只要肯出力,就有活干。”村民张兰荣说。
灵寿县财政投入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县农村信用联社针对贫困户量身定制,推出“共富宝”扶贫贷款,打造“合作社+贫困户”“龙头+贫困户”信用共同体,扶贫小额贷款效益到户。
产业变“钱景”。阜平县香菇产业覆盖13个乡镇96个村,辐射带动农户1.1万余户,其中贫困户3800户,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产业带就业。乾信牧业把招工年龄放宽到55岁,解决就业680人,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成了主力。闫油坊乡北乔家村闫付,因病致贫,干不了重活。两年前,他和老伴当上了车间工人,每天早6点上班,下午3点半下班,两口月收入5000多元。“拉的饥荒还上了,能张罗着给儿子娶媳妇了。”
怎么做大?
政策破梗阻,完善利益联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越是深度贫困地区,越缺少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实施产业扶贫,关键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基金联姻龙头,不仅是资金“输血”,更要功能“造血”。夏秋霞说,国家基金带来了新理念。地处首都上游生态涵养区,乾信牧业在康保拉开了架势,一个养殖场,存栏33万只肉鸡,配套一个有机肥厂,将每天产出的40吨鸡粪处理还田,生态养护一片耕地,形成循环绿色农业。
企业迈上台阶。苏辉说,基金公司助力,益生环保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产品转向高端。在公司的生产线上,一卷卷纤维滤料如流水般淌出,他介绍:“这种超细纤维,用于水泥、钢铁等企业高温粉尘处理,除尘效果达到99%。”创新,让这个传统纺织企业顺利转身,开发环保新产品30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60多项,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骨干企业。
扶贫产业离不开农户。顾明德深有体会,食用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民和企业利益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园区采取统一建棚、品种、制袋、技术、品牌、销售,分户栽培管理的“六统一分”模式,“产业中技术、资本密集部分由公司承担,管理、采摘等劳动密集部分由农户来做,农户把心思放在棚内就行了。”
发展遇难题,政策破梗阻。“贫困户种菇最担心赔钱,一旦赔本,好几年翻不了身。”阜平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韩亚辉说,为打消顾虑,县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成本价格损失保险。
阜平县南栗园铺村乔玉云,2015年贷款5万元包一个大棚,由于管理不善,刚出完第一茬菇,菌棒就烂了一半。庆幸的是,他参保了“食用菌成本损失险”:每个菌棒保费0.21元,政府补贴60%,自己只需花8分钱,保险公司赔偿了9000元。
产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采访中,一些企业向记者反映,贷款门槛还是高,用地政策衔接难,物流渠道不顺畅……龚英秀认为,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方向对路,用好政策资源,没有过不去的坎。
康保肉鸡产业有了新打算,今年计划再建5个养殖小区,上马食品深加工项目,将带动1.2万户贫困户脱贫。阜平食用菌产业也定下目标,到今年底,全县香菇栽种总量达到5亿棒,总产值30亿元以上,带动3.2万农户,其中1.38万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奔小康……
精准发力,扶到点上,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扶贫产业,一定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