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设置了公益宣传片播放、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讲述、志愿者及协调员情景诗歌朗诵等节目形式,并对我省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优秀捐献医疗机构进行了表彰,充分表达出社会各界对器官捐献者的追思与感恩。
挽救生命的“珍贵礼物”
“感谢你们,是河南的器官捐献者和医护人员让我女儿获得重生。”当天,来自江苏的一位人体器官移植受体代表孙莹莹的讲述,令在场不少人为之动容。她的女儿笑笑在两岁时不幸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医生告诉家人,“孩子的病只有通过肾移植手术才能挽救。”
在陪伴孩子接受透析治疗的漫长等待中,终于在笑笑4岁那年,全家人等到了来自河南一位器官捐献者配型成功的肾脏。笑笑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接受了肾移植手术,获得重生。当看到大屏幕上播放着笑笑背上书包走进校园、脸上洋溢着微笑的照片,现场响起最热烈的掌声,这是大家对孩子如今拥有健康生活的欣慰,更是对那位器官捐献者崇高的敬意。
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据了解,从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合法来源。截至目前,在遵守“自愿无偿”的原则下,我省共有3480余名志愿者申请捐献遗体,2000余名志愿者申请捐献器官,已成功捐献遗体412例、成功捐献人体器官捐献1039例,挽救了2920人的生命。这些不断刷新的数字,彰显出河南人的大爱,他们选择在生命尽头馈赠这份“珍贵礼物”,挽救了另一个生命,给另一个家庭带来希望。
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
从传统观念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选择“生命尽头的馈赠”,公民已逐步接受去世之后器官捐献的理念,我省已初步建立起科学公正、符合伦理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然而,放眼全国,器官捐献的缺口依然很大。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每年约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器官的病人,其中仅1万多名幸运者有机会获得移植器官,供需比例为1∶30。为了动员更多人加入到捐献志愿者行列、架起新生的“桥梁”,我省红十字会于2011年底开始设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你们是否愿意在患者逝世后捐献他身上的器官,去挽救另一个生命吗?”这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陈超群平时工作中经常要说到的话。尽管这份职业特殊,他们的出现与征求意见,也常常会让患者家属感到沮丧与失望,但面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他们坚守岗位,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人体器官捐献遵照‘双盲’原则,许多人会因质疑器官移植后的去向而拒捐。此外,一些家庭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制度层面对捐献者及其家庭人道救助尚不健全等因素,这些都成为阻碍器官捐献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说,从器官捐献到移植手术成功,捐献者、协调员、器官移植团队、接受移植的病人等,都是连接架起新生桥梁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此,陈超群也呼吁,“全社会加大对器官捐献事业的投入和宣传,让更多宝贵的生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