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河南直播

麦收记

核心提示:又是一年的六月初,清晨我漫步在村庄的田野上,放眼望去麦浪翻滚起伏,成熟的麦子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等待着收割。。。 忆往昔,八十年代农民收割小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麦收时节,每天天还没亮,父亲穿上他那件已经穿了大半年的棉布黑褂子,提上一壶水,便

    又是一年的六月初,清晨我漫步在村庄的田野上,放眼望去麦浪翻滚起伏,成熟的麦子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等待着收割。。。
 



 
    忆往昔,八十年代农民收割小麦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麦收时节,每天天还没亮,父亲穿上他那件已经穿了大半年的棉布黑褂子,提上一壶水,便下地割麦子了。我紧随其后到了地里,我们全家每人一把镰刀, 每人一拢麦子,弯着腰,一手抓住麦子的末梢,这样才能割的尽可能多些,一手挥起镰刀,眼睛盯向下方,以免镰刀伤到脚。我们全家人都是一声不吭,集中精力割麦子,一到中午天气太热,麦穗容易掉,便不能再收割了。大半晌功夫过去了,我们休息一会,望着身后倒下的麦子,父亲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麦子收割好了,就该用自制的架子车拉麦子了。父亲用铁叉往上装,我站在车上用脚踩,这样装小麦会结实些,装的也多些。小麦拉完了,地里会洒落一些,拾小麦也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麦子拉到麦场里,又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场面。我们是几家共用一个麦场,一个村庄的麦场都是集中在一起地地方,麦子摊开在太阳下爆嗮,麦子嗮焦了,套上牛,牛拉着石磙,在麦场里来回转,麦秸还要来回翻几遍,这时有空的邻居都会拿着铁叉过来帮忙,趁天热的时候脱麦子时最好的时间,麦粒容易掉下来。挑开麦秆跺成跺,就剩麦粒和麦糠了,父亲选有风的时候,利用风力把麦糠扬出去,这样新鲜的小麦就出来了。
 



 
    所有的小麦都打完了,我望着在我看来已是堆积如山的小麦,忍不住问父亲这有多少斤 ,父亲面无表情的说千把斤。在我 幼小的心目中已是天文数字的数目,年少不懂事的我怎么也不明白,饱经沧桑的父亲脸上为什么没有一丝收货的喜悦。至今我才明白,几亩地千把斤的收成,除了公粮外,留给我们家的口粮已寥寥无几了。麦子打了第一遍以后,麦秆暂时放置在一边,农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既要抢收又要抢种。在种上秋季的农作物后,再回过头收拾第二遍的小麦,大概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收拾完。九十年代普遍使用一种小型收割机,只能把麦子割倒,拉麦子,脱麦粒,仍需要人工,即便如此也大大节省了人力。  

 



 
    两千年,大型收割机已经普遍使用,收割机开到地头,按顺序一家一家的割,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也回来了在地头和树荫下,三五成群,拉着家常,讲着外地的趣事,说着今年的粮食补贴脸上洋溢着幸福。金灿灿的小麦直接拉到粮食收购点转眼间变成红艳艳的钞票。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进,石磙,磱石,铁叉,镰刀,都已经成为历史的产物。偶然走进一家老农户依稀可见其踪影,静静地躺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风吹日晒,锈迹斑斑,已不见当日的风采。但它们却是那个年代历史的见证,历史的产物,历史的缩影,是几代人不可忘却的记忆。每当给孩子讲起过去的生活,他们都一脸茫然,甚至说出来买不起菜怎么不买肉吃的笑话,他们们早已经习惯了房子车子、牛奶、面包的生活。 
 

 
    追古思今,心潮难平,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清晨走在村里听见老年人唱戏机里的一曲【朝阳沟】,把我们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投身于社会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