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家坳...宝塔桥
作者:邓寿生
作者:邓寿生
莽莽雪峰山,逶迤数百公里,至宁乡喻家坳,撒下一群平缓低矮的山岗继续东去。而就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喻家坳中心地带,沩水支流玉堂江的南源上,横跨着一座古老沧桑的麻石桥。在这座麻石桥上,还踞着一座麻石构造的宝塔。
5月19日上午,我看到了这座桥。
停车喻家坳集镇,询问桥的方向位置,一位村民竞毛遂自荐地上了我们的车,热情地带我们去目的地。
大约两分钟,车停大益坝文化广场,玉堂江支流就在这广场边上。不远处,广阔的田畴中,溪自远方来,弯弯曲曲穿过这平原向东南而去,溪上一座桥,桥上一个亭。
这是一座完全麻石建成的桥,桥在溪中筑一石墩,长约四米,宽不到两米,三面方形,迎水方向为三角形,以便山洪暴发时将水分向两边,减少对桥墩的冲击。桥墩、桥两端护坡所用石料全部经石匠加工而成,石面浮雕着蜈蚣图案,或斜纹凹凸线条。石与石垫缝完全是三合料结构,非常坚固。桥墩上两边的桥面由三块长条形麻石并排铺成,西端的已失去了一块,全长约十四米。桥面石条凿了凹凸防滑线,铺得很平整。就在这桥面中间的桥墩上,一个塔形亭子与桥浑然一体。亭身由下而上呈梯形,高约三米,六边形,每个面二十多厘米宽,正面横向凹刻着“惜字亭”三个楷书字。惜字亭下面开有一个长方形口子,是用来焚烧废纸的。我们的先人有着一些很好的传统,例如吃饭时不能掉饭粒,掉了也要从桌上捡起吃了,不然就是对天公的不敬;书写了文字的稿纸不能带到污秽的地方,那是对文圣的不敬,要收集一起到一个专门的去处焚烧。这个惜字亭就是这一带专门焚烧废字纸的。
喻家坳乡这个面积九十七平方公里、人口四万多的山乡,犹如宁乡的黄土高原,长出的蔬菜和结出的果实别有风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家乡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他们诚实友善,与政府和谐地共同经营这一方山水。他们不图虚名,脚踏实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在这块土地上,有孟子山的欧阳德道,宋德祐乙亥进士,念土不仕,结庐泉溪山,年年植树栽花,常书《孟子?牛山之木》于壁。待树木葱葱郁郁,他亦于这归隐之地,渐渐获得道德的完善升华。欧阳笃材,这位国际国内著名的国画家,他的作品广为多地博物馆、书画院及私家收藏。而他从不羡官场,不显山露水,固守自己这一方厚土,执着于艺术事业终身。还有那二十四岁的邓庆,在一次家乡建桥的突发事故中,舍身救出别人,而自己不幸遇难。该乡退休总支书记银冬生老人乐将余热献家乡,“五老四教”下村讲课257场,年年坚持接济五保老人和贫困户。更有黄梅生老人,将儿女孝敬的节日、生日、供养资金积攒起来,全部捐献给敬老院和用于家乡文化建设,并带动一家人为家乡成立“奖教助学基金”,仅近两年即为家乡慷慨捐资四百余万元。这些可歌可泣的乡情就这样一代代演绎着、传承着。
而今的喻家坳乡,处处青山绿水,小镇干净整洁,到处风物宜人,他们不大规模挖山取土,细心保护着这块土地的生态环境。他们依据自己乡土特点发展,满坡满垅的栀子花,清香四溢,气味诱人;漫山遍野是他们种植的油茶林,硕果累累,垂于枝头;乡村道旁,民居前后,是各种果实的世界;就在这宝塔桥广阔的田野,大棚蔬菜整齐地排列着,一切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古老的桥,沧桑的亭,美丽的山水,热情的人,还有一代代传承着的浓浓乡情,激起了我对这方土地的兴趣。这桥,这亭建于何时?是什么建的?我仔细阅读了宁乡县志《康熙志》、《民国志》,却没有找到答案。从县志里可以看到,在宁乡,古时候建桥同时建有焚字亭的不少,比如巷子口的紫石桥,两端都建有焚字亭;流沙河太和桥、秧田冲大利桥、白马桥仁里桥、赞化桥、戴家桥、三元桥……可这些桥的焚字亭,都是建在桥两端。像宝塔桥这样亭子建在桥上,并且与桥浑然一体的却没有记载。大益坝,县志里为“大异坝”,属玉堂江南源,却没有记载玉堂江支流有桥有亭。难道这桥建于明代,或者更早?
眼前大益坝桥上这惜字亭,听现场的村民讲,共有四层。第一层为焚字炉,第二层是六边形亭檐,伞状向四周延伸着,为风雨天焚烧字纸遮挡风雨,同时又使亭子显得富于变化,美观。第三层已掉下了几块麻石砖,村民说,掉下的砖就在这溪里的淤泥下。村民指着它告诉我,那第四层也是六边形亭檐,就像一个人戴着的荷叶帽,亭顶是人字形封顶,用以抵挡雨雪对亭子的侵蚀。
看着我们拍摄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总是盼望我们多宣传喻家坳,多宣传这里的有机蔬菜、水果和生态化养殖的山塘鱼虾、家禽。他们盼望九仑峰、南岭冲、龙泉寺、孟子山、峡山水库,连同这悠悠玉堂江上的麻石桥,麻石桥上的惜字亭,一起成为人们关注向往的热土。
多么淳朴的民风,多么浓烈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