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 关注 > 教育

边远乡村学校学生攀比之风可以正确引导

核心提示:中国乡村学校学生的攀比之风现在也成了学校教育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攀比,应该成为广大乡村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我就边远乡村学生攀比的现状分析,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如何正确引导作了一些探索,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边远乡村学校学生攀比之风可以正确引导

 廖秧坚  

 

    中国乡学校学生攀比之风现在也学校教育的难点,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攀比,应该成为广大乡村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边远乡村学生攀比的现状分析,攀比心理的成因及如何正确引导作了一些探索,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使边远乡焕发生机和活力,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实施,使边远乡村孩子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农民家庭大部分解决了温饱问题,加上国家精准扶贫,他们大多脱贫致富,但也有少数还在贫困线上徘徊,部分富裕了的山村农孩子,花钱大方;那些还处于贫困线上的村民家的孩子,基本还是无零钱花,于是,一段时间,我校乡村学生中产生了物质上的攀比现象:他们沉迷于物质追求,比吃的穿的,看谁吃得好看谁穿得俏看谁花钱多;比家庭条件,谁家金钱多,谁家住房好,谁家电器新......

在称为“长沙西藏”的湖南宁乡龙田九年一贯制学校,我通过调查了解到,这里有部分孩子不比生活条件,也不比家庭环境,而是比学习成绩:他们学习上和“尖子生”比,为了赶上优生或超过优生,他们上课认真,自觉钻研疑难问题,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实施;他们比品德素质:比集体的贡献大,比各自的远大理想比改正错误的能力及效果,这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攀比。

通过多年观察,我校德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其物质攀比的背后往往隐含着精神的失落,透视着精神和道德上的迷茫,那么,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农村学生来说,如果热衷于物质攀比,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不思进取、厌学逃课、消极上网、负气出走……,可以说,物质攀比其实是个美丽的陷阱。

相反,精神攀比却使边远乡孩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不甘示弱,他们不管家庭贫富,以学习为乐,以竞争为荣,可以说,这种攀比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一、边远乡村学生攀比的成因:

攀比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构成攀比的外部环境,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则是攀比的内部因素,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边远乡村学生的攀比进行具体分析:

1、个体心态是攀比形成的内部原因。

“攀比”——《词海》的解释是“与高标准比照”,农村的孩子,特别是偏远乡村的孩子,经济条件落后,致富门路少,有部分家长一方外出或双方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由祖父母照管或干脆无人照管,形成了特殊的留守一族,于是产生了自悲、虚荣等不良心态,他们为自己的家境而苦恼,为父母外出打工的无奈而迷茫,看到别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有父母在身边的呵护和疼爱,他们既自悲、嫉妒、虚荣,又失望而痛苦,他们无所适从,有个别的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也有部分孩子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境和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对生活满怀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学习上敢于和高于自己的人比,在德行上敢于和先进比,在比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健康成长。

2、家长影响是攀比形成的直接关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定型,在待人处事上极具模拟性,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对攀比的态度都给孩子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我地有极少数家长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热衷于“买码”、“打卦”、“开皮拾”等赌博活动,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从事类似的游戏活动,并以此为荣。有的家长勤劳朴实,在社会生活中敢于实践,勇于超越,广开致富门路,自己富了不忘乡亲,走共同致富之路,家长的这些言行起到了表率作用。其次,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经常保持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就会激励自己的孩子奋发向上,与同学比学习、比品德、比进步、比奉献;如果家长持某种消极的攀比心理,如,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其目的是将来能做大官、挣大钱,跳出农门,出人头地,而对孩子心理引导、品德教育不去关注,这种心理下的攀比会给自己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3、校园生活是攀比形成的主要场所。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校园生活是他们活动的主旋律,一是学校导向,如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等都能导致学生的攀比行为;二是班风学风,在良好的班风学风影响下,学生之间就会形成比学习、比进步、比卫生、比道德等良好风气,如果班风不正,学风不好,一些学生之间就会形成比消费、比享受、比潇洒等不良风气。

 

二、正确引导边远乡村学生的攀比

边远乡村学生来说,“比”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引导他们避免消极的物质攀比,引导向积极的精神攀比,是我们乡村德育工作者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结合多年班主仼工作经验,自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乡村孩子的攀比:

1、创设竞争情境,培植攀比兴奋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边远乡村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人们之间攀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攀比培养竞争意识,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营造、创设积极的竞争情境,培植攀比的兴奋点是乡村德育工作者重要的职责之一。其实,青少年都有与人比的欲望,只是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使得攀比的兴奋点发生偏移,以致热衷于表层的消极的物质攀比,我们要把他们引到正确的攀比轨道上来,一方面,要树立榜样,表彰先进,使他们有样可比,另一方面,举行各种班队活动,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必胜信心,使他们愿意与人比,也敢于与人比。

2、遵循认知规律,引导精神攀比。

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低年级的孩子,攀比内容更集中于表面、外在、物质、即时的东西,如比吃、比穿、比名次、比交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攀比内容逐步向内在、内层发展,如比知识、比品德、比奉献,这类攀比是积极的,是德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因为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要把他们表层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也就是向上的“精神攀比”:即向比自己“较好”的人相比,它就能够比出风格、比出水平、比出进步。

3、寻找最佳参照点,在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边远乡村学生,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和特殊的经济地位,有很多问题困扰着他们,于是在和同学相处中,有的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傲心理,所以在攀比中要找到最佳的参照点,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我反思。一是要“自比”,即自己与自己比:拿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比,拿自己的今天和明天比。二是“敢比”,敢于和自己优秀的同学相比。在攀比过程中,重在看自己的进步,找准自己的坐标,跨上精神攀比的阶梯,在比中认知、比中上进、比中反思、比中成长、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