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技术中心科普处处长、中科院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委员会主任李泉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副主任李晓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萧淑贞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博士、助理研究员潘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信息研究中心谭炳香,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育健康产业发展委员会秘书长万林,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王宏,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白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闫晓梅,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然教育项目组熊璎,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执行董事王荣海, 印心生态社区、国际生态社区联盟创始发起人吴道源,社企星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刘玄奇,商务印书馆熊娇,美丽公约发起人史宁,北京玉渊潭公园梁颖,北大附中生物高级教师倪一农,中关村中学生物教师黄文萍,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联席总裁王勇刚,山东广播电视台青少年综合实践中心高炜等嘉宾应邀出席,共160余人参加了论坛。
5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雷以《植物生物钟与发育调控》为题,介绍了“时间生物学”的概念,指出植物跟人一样有生物钟,分析了植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如何更加紧密联系等议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斯坦福卡内基研究所大学博士后杨文强以《万物生长靠太阳:藻类光合作用》为题,介绍了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作物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刘冰以《植物趣谈》为题,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详细介绍了植物多种多样的花粉传播方式、植物防止近亲繁殖的生态智慧和热带雨林的代表树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齐兵以《让树木年轮讲故事》为题,解答了关于树木年轮的丰富内容,介绍了树木年轮可以讲自己成长的故事、讲火灾虫害等被干扰经历、讲林线故事等,指出年轮就是树木尘封在岁月里的珍贵记忆。
5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乐捷以《植物为什么要“上天”:空间生命科学中的植物学研究》为题,通过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和案例,剖析了植物如何感受重力,介绍了植物对重力的感知机理和响应机制是空间生命科学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永和以《公民科学素养视域下的科学教育》为题,介绍了20世纪科学素养的发展历程和21世纪科学教育的主题,分享了校内外协同发展科学教育的一些思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以《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为题,反思了现代农业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介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和相关优势,并以弘毅生态农场为案例,分享了对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可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第四代科学绘画家、科普教育专家孙英宝以《自然教育特色生态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为题,分析了当前自然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以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实验小学为例,介绍了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展望了自然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未来;印心自然教育科技中心项目负责人刘宁对《科学助力自然教育的发展》作了介绍,介绍了印心自然教育科技中心正在研发的“蔷薇三姐妹”科学绘画自然教育课程和对如何让自然教育拥有生命力,期望能够在科学家与自然教育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