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文化探幽
作者:武小敏
行走于山山水水,感觉家乡的风景越来越美,人情味越来越浓。每次回到家乡,我总是停不下脚步,穿梭于一条条熟悉或陌生的道路中,走进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家庭,感受浓浓的新农村新气象。
晚饭后,跟在娘身后散步去广场。每当这个时候,村里的老人挺有默契,准时从各自的家中走出来,到达不远处的广场时,已汇成一支不小的队伍。
去年新修的燕山文化广场,位于村口,地势开阔。大理石铺地,草坪、花卉、阅览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聚会的好去处。如果不下雨,村里的老人晚饭后都会聚到这里,海阔天空,家长里短,畅所欲言。偶尔回家的年轻人,也会陪着父母去凑凑热闹。
小小的阅览室,门窗紧闭,透过明亮的窗玻璃,可见靠左边墙壁摆着书架,架子上码着一排排整齐的书。中间两张方桌,方桌后边的地上并排两个镜框,大字依稀可辨:历史名人简介,黄万鹏和黄钺。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曾经居然涌现了一位辛亥革命的元勋级人物。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次起义——秦州起义,由黄钺亲自率领,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孙中山先生授予陆军上将衔,并委以大总统政治参议官、大总统军事顾问等要职。其父黄万鹏的一生更加传奇,曾追随左宗棠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一生戎马倥偬,官至新疆提督,受封经爵,荣三代正一品,恩承五代。
我将整个脸都贴到了玻璃上,极想把上面每一个字都看清楚,可惜有些被桌椅挡住。如此历史光辉人物,应该挂在外面供后人学习瞻仰,怎么“软禁”于室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辛亥元勋的后代幽居在我们这个小村庄里,不显山,不露水。黄钺之子黄祖同是我的小学老师,高高的个儿,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讲课生动有趣。记得小升初那会,黄老义务成立兴趣小组,培养特长生,利用放学后的一个小时,音乐、美术都教。他的手很灵活,画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嗓门也特别洪亮,男声女声都能唱。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唱《刘三姐》,一会儿把身子倾向这边唱粗犷的男声,一会儿又把身子扭向那边唱尖细的女声,衔接之处,滴水不漏。配合生动的表情,眼睛一眨一眨,眉毛一耸一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真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
村里的老人对黄老过往家事知根知底,边聊边叹息。好人终有好报,1983年,黄老被选举为宁乡县人大代表,携家小离开了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可喜今年,黄老的祖宅,被定为宁乡市历史文化资源。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这是一条熟悉的路,读初中时往返三年,在燕山与西冲两村交界之处,这里山青水秀,房屋稀疏,一条泥巴小路蜿蜒伸进一个山坳,这个山坳,名叫“梽木塝”。
几十年过去了,路还是当年的泥巴路,入口处多了一座小小的“仙女庙”。下着雨,路面泥泞不堪,我撑把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拐过一道弯,眼前出现一个小小的村落,几户人家,门窗紧闭,鸡犬不闻,悄无声息。在路尽头的一户人家,终于看到三个人,一位老人蹲在门口的屋檐下剖鱼,一个少妇抱着小孩坐在旁边静静地观看。
似乎没路可走了,只好向老人打听黄老家的去处。老人抬起头,上下打量我之后,马上停下手中的活计,起身出门,指着屋后一个泥泞的小土坡对我说;“从这里上去就到了。”
上了坡,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口蓄满了水的池塘,因下雨变得浑浊。池塘对岸,古树参天,透过茂盛的叶子,依稀可见几间低矮破旧的瓦房。我四处搜索,除了一块空旷的菜地和后面起伏的山峦,再也看不到别的建筑了,一时难以置信,这就是“宁乡市历史文化资源”?
沿着池塘边一条泥泞不堪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前行,靠近房子的空旷处立有一碑,崭新的石碑上有水泥修补过的痕迹,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颜色深浅不一,日期的一半被埋进土里,感叹粗糙的做工与元勋显赫的生平有些格格不入。
踏上几级简陋的台阶,于一个狭窄的入口处进入黄老家,眼前的景象再一次令我瞪大了双眼,只见满地枯枝残叶,几处欲坠的土墙用木头支撑着,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用石头压着薄膜遮风挡雨。左边虽然有一间新建的小房子,右面墙体也用木棒支撑,显然有些不堪风雨的浸浊。
围绕房子前前后后瞻仰一番,不禁感慨:“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现在寻常百姓住的房子,何止比这好上十倍百倍。如果贪图享受,黄钺的生活应该可以过得很滋润,但身处动乱的年代,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统治腐朽,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他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不惧牺牲,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以至故居如此惨淡萧条。
雨越下越大,怀着说不出的惆怅,返回家中。我极想知道黄老的近况,听妹妹说,黄老常回家小住,村里的武侯祠和观音庙,黄老也常去祭拜,路上碰到妹妹,他也认得,甚至还会关切地问起我们几姐妹,记性特别好。黄老的女儿跟妹妹是同学,我加了她的微信,通过她,终于了解到黄老这么多年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黄老生于1943年,1963年毕业于宁乡一中。“文革”时因家庭系官僚地主成份,受造反派迫害,平反后担任村里的小学教师,1983年被选举为宁乡县人大代表,1982年至2002年担任长沙市政协委员,成绩昭著。几十年中,黄老作文史著述百余篇,编著有《黄钺与秦州起义》、《风范长存》、《缅怀袁剑非将军》、《萧年贵诗词选》、《武侯祠志》,出版《黄祖同文选》。系宁乡、长沙诗词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长沙地方志协会会员,自始至终参与《宁乡县志》的编纂工作。并且做了大量联谊统战工作,与台湾“国大代表”向大延先生晤谈,动员他捐资办学,先后向家乡衡东县捐资近400万创办教育。又与台湾作家琼瑶父女联谊,引领他们多次回到大陆观光。
1989年,黄老配合宁乡政府打击盗墓贼,为保护地下文物做出了贡献。1996年,黄老向长沙市政府提出《清除企业不良文化现象》,获得长沙市诤言奖一等奖,袁汉坤市长亲自颁奖。
尽管经历了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与打击,黄老始终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今天的史志专家。近耄耋之年的黄老,仍被政协、档案局、武装部几家单位聘请,每天忙着考察、调研与写作,奔波于乡镇与各大城市之间,默默奉献,乐此不疲,精神的富足与生活的清贫形成巨大的反差。他的女儿说:“父亲没有为我创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为我创下了一生的精神财富,我为拥有这样一个父亲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位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出生在燕山村,是燕山人民无上的荣耀。辛亥功臣长眠地下,功臣的后代继承先人的遗志,发愤图强,立志报国。黄老和他的女儿黄向秦,年复一年,孜孜不倦,为宁乡的历史文化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功臣的故里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元勋的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亟待我们去继承、发展与弘扬。这是我们燕山村宝贵的人文资源的精神财富,它将时刻鞭策着我们每一个燕山人、宁乡人、乃至中国人顽强拼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