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里最美园丁
本刊记者 张训练
2019年7月27号我走访了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幼儿园老师邵玲。她用自己绚丽的青春,点燃留守儿童心中的梦想,她像是这贫困村里的一弯新月,月华洒满山岗,皎洁而又明亮。
——题记

她今年28岁,幼儿师范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正值青春绽放的绚丽年华,却甘愿与一群顽皮拙劣的乡村“熊孩子”日日相伴;她是镇中心幼儿园里的骨干教师倍受瞩目,却主动请缨到偏远的贫困乡村做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她是亲友四邻眼中的“傻闺女”,却又是全体幼儿孩子们眼中最为可亲的“希望天使”和“爱心妈妈”。她就是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幼儿园一名普通乡村女教师——邵玲。
她是同事和男朋友眼中的“傻女人”
2011年,20岁的邵玲幼儿师范学校毕业,返回家乡做了一名幼儿教师;2015年的时候,天资聪颖又勤奋上进的邵玲,已逐步成长为娄庄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学骨干,并以优异的工作表现和突出的教学成果,得到领导的器重让她兼任园里的业务主任。好运似乎总在眷顾着这个美丽又善良的女孩,紧接着,令人沉醉的爱情也接踵而来——男朋友在县里一家单位工作,高大帅气又对她关心备至,不出意外的话,两人可能很快就会结婚,并且按照男友的打算,婚后就要想办法把她调回到城里工作。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并且就此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轨迹。
2018年7月,灵璧县教育局为改善贫困村教育教学条件,决定在娄庄镇姚山村新建一所幼儿园,说是新建,其实是在一所废弃十多年的小学校舍基础上,经过简单翻新改建而成的。姚山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位置偏远、条件落后,5000多名人口,多年来竟没有一所幼儿园,村里的孩子要想上幼儿园只能去十几里路之外的镇上,有的就干脆在家不上了。为解决新建幼儿园师资问题,镇中心校领导在全镇幼儿园教师中多方动员,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前往。是啊,谁会傻到愿意放弃镇上幼儿园的舒适条件,去那偏远的贫困村受苦呢?当时,前途一片光明的邵玲,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不敢相信更不能理解的举动——甘愿放弃镇中心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位置,主动请缨到姚山村幼儿园任教!
没有送行的美酒更没有欢迎的鲜花,在同事们的愕然中,年轻的邵玲背着简单的行囊,骑着一骑单车,就这样孤身一人来到了离家十几公里外的贫困村姚山村幼儿园。刚一来到,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眼前的一切,还是让她大吃一惊。一个荒草丛生的院落里,几间新翻修的平房就是教室,教室里只有几张简单的桌椅和一面水泥黑板,就是全园全部的家当了。坑坑洼洼的泥土院子里,杂乱地散落着成堆的建筑垃圾,没有水也没有电、没办公桌椅没教具、甚至连厕所都没有,空调、电视、电脑这些电器设备更是想都不敢想。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镇中心幼儿园比起来,可谓天壤之别。
相恋多年的男友,看她铁了心的要“自贬”到偏远的贫困村幼儿园,给她下了最后通牒:回来就结婚,去那里就散!倔强的邵玲没有回头,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后,又只身回到了姚山。
后来,不止一个朋友会问她,当时到底是咋想的?她说,“我是一名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个职业,总不能眼看着村里的孩子没学上吧,我去了,孩子们就可以上学了。”
是的,她觉得,那里的孩子更需要她。
她是令村民们心疼的“女汉子”
短暂的沮丧过后,邵玲来不及更多的犹豫,就冒着酷暑,一个人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开始打扫卫生、整理环境。全园就她一个老师,更没有帮手,她就一个人干。清理垃圾、铲除荒草、平整地面,洒水、扫地、擦洗桌椅板凳……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她多年习惯握笔的手上竟硬生生地磨出了好几个血泡,才把学校清理成自己满意的样子。附近的村民们看这个干起活来有些“不要命”的女孩,竟然是这所新建幼儿园新来的老师,对她的第一印象是:这丫头够拼的!而望着镜子里自己“女汉子”的模样,她开心的笑了。
就这样,七月、八月,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她都没有休过一天的假,更没有叫过一声的苦,她在为她的这个新家忙碌着。没有水电,她就一次次的找到村委会,请村干部帮忙协调安装。刚开始的时候,村干部们都根本没把这幼儿园当回事,甚至认为肯定开不起来。她却坚定的说,“村里的孩子不能总在家疯着,九月一号,我一定要让他们都上上幼儿园!”村干部们看着眼前这个笑起来有些腼腆的女孩,似乎也被她的决心给感动了,很快的,不仅利落地帮园里接通了水电,还主动给她送来了一些办公桌椅、空调、电视等办公和教学设施;看到她中午只是吃着泡面,就给她在教室隔壁的院墙边用彩钢瓦搭建了一间简单的板房,并配了一些餐厨用品给她当厨房;还给她送来了一张木板床,放在一处闲置的教室里,做她的单身宿舍。村干部们看着和自家女儿一样大的她,摸着她的这些新“家当”开心的样子,都心疼的说不出话来。
开办幼儿园,没有学生可不行。可招生宣传条幅都挂在院墙外快一个月了,竟然一个来报名的都没有。村民们可不傻,就你一个老师的幼儿园,还要啥没啥,谁放心把孩子送进去!眼瞅着开学日期的日益临近,邵玲急了。顶着头顶的烈日,她开始对全村17个自然庄,一个个的走访。每到一个村庄,她就四处打听哪家有三到五岁大的孩子,哪家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
3岁的然然实在是太小了,一直躺在妈妈的怀里,一听说让他去上幼儿园就哭。邵玲就拿出幼儿玩具和他一起玩起来,又讲故事、唱儿歌给他听。整整一个上午,然然喜欢上了这个有着一双爱笑的大眼睛、和妈妈一样年纪的漂亮阿姨,拉着邵玲的手再也不愿松开。在幼儿园里,还是邵玲到哪他就跟到哪,一眼看不到邵玲就哭。每当这时,邵玲就会紧紧的抱起小然然,鼓励他要做一个勇敢的小男子汉!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和上门走访,学校当年就成功招收了41名孩子入园,她的身边也都会时刻簇拥着一窝窝的“小跟屁虫”,成为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全村应入园的孩子都来了,邵玲白皙的脸庞却明显晒黑了,人也整整瘦了一圈。邵玲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剥夺他们这份应有的权利!”
她是能教多门功课的“全能园丁”
有了40多名学生,仅邵玲一个人是明显是教不过来的。开学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又给幼儿园送来一名老师,并在村里聘请一名代课教师作辅助教学,邵玲也就成了这所只有三名老师的幼儿园“园长”。说是园长,其实还身兼幼儿园后勤主任、厨师、环卫工、修理工……园里其它两位老师都已成家,每天下班后还要回家操持家务,她就主动挑起教学工作“大梁”,凭借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主动承担起“语言、艺术、健康”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能给孩子们上好课,她从以前的同事、同学那里借来教材,经常吃住在园里,几乎把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自学、备课上。慢慢的,她成了园里的“全能园丁”。
今年“六一”前夕,为了更好地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幼儿园决定举办一次文艺演出,她和两位同事一起把全园41名孩子全部发动起来,排练了13个演出节目。为了能让这些3-5岁的幼儿孩子能够欢快地在舞台上唱起来、舞起来,她一个人独自承担了其中七个节目的排练教学,对有些年龄特别小、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她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单独辅导,有时都累得一坐下就再不想起来。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排练,“六一”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了现场家长和广大村民们的一片惊喜和一致赞扬。家长陈妈妈说,“真的不敢相信啊,我们家以前吃饭都要让人喂的娇宝宝,现在可懂事了!不光学会了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学会了文明礼貌,现在还能在舞台上跳出来这么好看的现代舞!这一年整个的象换了个人似的……”是啊,不到一年的时间,象换了个人似的,又何止她家宝宝一个,孩子们学会了劳动、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尊重、更懂得了感恩。可谁又知道,邵玲和她的同事们为此付出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
但邵玲仍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她说,“贫困村里的孩子,更多的是留守儿童,我们更需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更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养成。”
她是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姚山村是灵璧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贫困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园里41名孩子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有的变得乖戾任性,有的变得孤僻寡言。园里的畅畅(化名)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畅畅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她跟着年迈的奶奶在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4岁的畅畅性格就显得格外孤僻,总是喜欢一个人孤零零的呆着。慢慢的,邵玲发现了这一情况,就时常给孩子的父母打电话,让他们多陪畅畅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心灵陪伴。畅畅生日的那一天,邵玲自己花钱买了一个毛绒玩具,给他说这是爸爸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还和全园小朋友一起给他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吹着生日蜡烛的小畅畅一时激动的哭了起来,满眼含着泪光对邵玲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吃生日蛋糕,你比我妈妈对我还好,你要是我妈妈多好啊。”尚未成家的邵玲紧紧搂着小畅畅也哽咽着说,“我就是你的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
从小畅畅身上,邵玲更加意识到,留守儿童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浇灌和物质条件的培养,更需要父母般真诚的爱,更需要陪护和情感的关爱。于是,邵玲就在工作之余,开始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她先后与18名儿童建立帮扶对子,与37名学生家长开始了定期沟通联系,为每一名孩子建立起“成长档案”。
她是贫困孩子的“希望天使”
四岁的灯灯(化名)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里的孩子,父亲已五十多岁、脾气暴燥,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自幼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里的灯灯,对任何人都是一副爱理不理的冷漠,对别人的问话只会用吼来回答。
当时到他家走访的时候,灯灯的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让孩子上幼儿园,理由是家庭负担重、孩子也没人接送!邵玲就一边继续做着劝说工作,一边找到村委会求助,最后在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给他家新买了一辆三轮车专门接送孩子上学,并每学期给孩子上学提供补助资金,孩子父亲才乐呵呵的答应把灯灯送上幼儿园。经过一年的幼儿园学习生活,现在的灯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和同学们一起唱歌、做手工、游戏和玩耍,开始拥有了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快乐童年生活。
“知识改变命运。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邵玲如是说。
空闲时,邵玲喜欢在村里走家串户,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慢慢地她发现,除了自己幼儿园里的学生,村子里还有很多孩子家庭生活很艰难,这些孩子,无不牵动着邵玲的心。
11岁的小爽(化名),在镇子里上小学五年级,却不幸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骨髓移植手术,好不容易等到了捐赠的适配血型,却面对30万元的巨额手术费用犯了愁。
“晚上我躺在床上,只要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就全是这些孩子。”邵玲说。她开始想办法,不仅自己捐了两百元钱,还在网上发贴多方发动网友帮助筹款,积极联系红十字会和慈善机构争取援助资金,号召学生家长和村民们都来伸出援助之手……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仅在村子里就筹集到了捐款3万多元。小爽年迈的奶奶,手捧着这来之不易的爱心捐款,激动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一年来,邵玲通过多方努力,帮助园里3名贫困儿童家庭落实多项扶贫政策,为幼儿园41名孩子争取到电脑、电视、教具、玩具等多项社会捐赠物资达4万多元。
她是村民们眼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邵玲,一名普通的贫困村幼儿教师,把贫困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关心、关爱着每一名幼儿学生的健康成长,护佑、祈望着他们美好的明天和未来。为此,她自愿远离城镇的喧嚣而把自己“放逐”到偏远的贫困村;为此,她含泪舍弃了多年的恋情而选择与贫困村孩子朝夕相伴。一年来,她既是教书育人的园丁,又是41名孩子们眼里的“爱心妈妈”,更是贫困孩子心中的“希望天使”;她是这所袖珍幼儿园的“一园之长”,又是幼儿园的保育员、后勤员、保洁员、采购员、炊事员,更是护佑全村留守儿童人生希望的“梦想家园”!她根植贫困乡村、服务贫困群众、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满腔赤诚和坚定信念,燃烧着自己短暂的青春,守护着这片充满着希望的土地。
“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只要有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还不能实现学前教育,我就永远不会离开!”邵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