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科技 > 社区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

核心提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目标,并提出了三条重要创建思路: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我国新时期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因此,社区治理在整个社会治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不仅是党对新时期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更是回应居民多元需要、创建良好社区秩序的重要路径。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应具备以下特质: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和谐共生;政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与政府功能相互补充,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形成积极向上的社区公共精神,社区居民自治有序发展。

 

社区整体性治理强调的是居民需求导向和社会组织整合,关注居民自组织能力的提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实现社区治理从政府治理向合作治理再向自主治理转变,必须以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促进社区居民广泛参与为途径,在党建引领、空间优化、三社联动和议事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方面,积极创建社区大党委模式,在社区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1+N”网络化组织体系:“1”即社区党总支,统筹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运行;“N”即社区内其他党组织,包括单建和联建的党组织。通过统筹各种党建力量为社区服务,切实做到让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

 

另一方面,搭建共治平台,实现党建引领与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把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专门委员会完善起来,成立统一的社区共治理事会,下设社区更新咨询监督委员会或项目运作委员会、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社区公共资金监督委员会、社区安全调解委员会、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等多个独立的专门的委员会,着力形成党组织体系、行政体系和共治体系三个层面交叉融合的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机制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切实做到协商议题由党组织把关、协商过程由党组织牵头、协商结果由党组织督办。通过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联动与协同,实现党建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相互促进和共融共生。

 

以特色空间和文化为载体,重塑社区邻里关系

 

首先,优化社区公共空间。一方面,通过优化社区公共物理空间,在社区建立“邻里中心”等公共空间,使其成为激发邻里热情、增进邻里和谐的载体。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沿河步道等空间,定期举办多元主题活动,包括河涌治理知识普及、元宵灯会、广府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宣传等。通过这些社区活动,撬动中青年等主流人群的社区参与,促进社区空间的活化利用。

 

其次,创新社区文化形式,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并以此为纽带,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居委会可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或与专业的社工机构合作,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如举办社区音乐会、文化讲座、粤剧表演等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通过深度分析挖掘社区居民的需求偏好与当地社区特色,辅以常规性的社区文娱活动,举办如社区跳蚤市场、社区小剧场、社区达人秀、社区科技节、社区宠物运动会等迎合大众需求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居民建设社区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加强社区的对外交流,促进优秀社区文化的互动分享,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对社区的深度认同。

 

以三社联动为纽带,整合广泛的社会资源

 

首先,坚持专业社会组织导入与本土组织培育并举,实现社区的再组织化。不断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将原来由社区承担、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社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居民需求,采取无偿、低偿和有偿的支付方式,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双向整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社会工作能力和水平。最后,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社工与义工相结合的“三社联动”激励保障机制。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社工+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模式。通过居民广泛自觉志愿的参与,让每个居民在享受社区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能分担社区责任,进而培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以规范的议事机制为依托,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积极打造虚拟社区。社区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着力宣传协同治理的理念、政策和规则,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共同生活的家园,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关注、关心社区事务。

 

培育一支社区领导人才队伍。社区要善于挖掘辖区内的领导人才,借用其影响力带动更多居民关心社区发展。同时也要吸纳社区内的心理学工作者、社工、律师等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士,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丰富社区民主协商和参与载体,畅通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渠道。通过搭建居民议事会、评议会、协调会、听证会等平台,建立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议题、自治项目形成机制和公共难点问题解决机制,让居民主动“发声”,增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只有居民的智慧和价值得以体现,他们才会有更强的动力和意愿继续参与事务,社区才能把党委政府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总之,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居民积极的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建构起良性的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并培植社会资本和社区自治能力,促进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整体发展,使社区真正成为一个持久和谐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