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记者:余亚兵,赵永升,孙新亮,豆信党,孙宜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始终与中华文明交织在一起,浸透了无数催人泪下的艰辛,也铸就了很多令人振奋的辉煌。
黄河故道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记载着黄河故道两岸悲壮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黄河故道文化是战争文化、红色文化,是宗教文化,是民俗文化,是人文文化,是生态文化,也是名人文化。
黄河故道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北国水乡”“绿色长廊(城)”“迟到的发现”,不仅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同时具有优越的人文历史和环境资源优势。
黄河故道是一个可供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背景、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扎实的农业基础,极具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一、明清黄河故道溯源
明清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28公里,贯穿河南兰考、民权、宁陵、虞城,山东单县、曹县,安徽砀山、萧县、丰县、睢宁,江苏邳州、泗阳、响水、涟水、滨海等豫鲁皖苏4省8市27个县(市区),形成了一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开始,就以商丘为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之后,元代、明代又先后在此治理多年,由于黄河“一斗水半斗沙”,以致河随堤增高,最后形成地上“悬河”,一遇大水,就决口漫溢,泛滥依旧。直至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工部尚书兼总理河道潘继训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动用沿河5万人民、历时16年,在原有基础上筑起此堤,从此使黄河定于一道。结束了400年来黄河多道并行、泛滥为灾的局面,治河方告成功。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上,留下了这条故道和故堤。黄河故道是一个珍藏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保持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存在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源,在时间长河中不曾褪去本色,是值得所有人前往鉴赏与体验的“母亲河圣地”,却因为缺乏对外沟通而藏在深闺。
商丘境内黄河故道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34公里,总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
黄河故堤是沿河人民为保卫家乡用血与泪筑起来的,是豫东人民治理黄河、保卫家乡的重要标志,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
商丘境内保存完好的134公里黄河大堤,高13米,底宽100余米。曲折连绵,逶迤苍莽,雄伟壮观,像一条岿然横卧在豫东大地上的巨龙,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也是商丘人民战天斗地、战胜大自然的标志。现在的黄河故堤夏天鲜花簇簇,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彩蝶飞舞,冬季长堤内外白雪皑皑,长堤高高耸立,蔚为壮观,有“绿色长廊”“水上长城”之称。
二、明清黄河故道保护传承开发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随着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民权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虞城县黄河故道“田庙万顷果园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黄河故道沿线景区、公园化开发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逐步得到开发,通过“中国-商丘明清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活动进一步提升黄河故道有氧运动、生态观光、湿地康健品牌化认知。文旅融合背景下,结合商丘全域旅游的契机深度发展,黄河故道的生态价值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通过多年分析梳理,发现黄河故道的开发建设当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各自为战、独自施策”现象严重。目前,在故道保护传承开发方面付诸实施的每个点上,大都是根据各自在故道上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禀赋,来制定各自的“个性规划”,缺少全局性、战略性,一定程度上限约了前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其二,整体规划缺失。故道沿线上、下游的统一大规划、大布局、大保护、大传承、大开发、大利用的宏观意识不强,多种客观原因造成的沟通不畅、沟通不足、沟通不彻底,造成对明清黄河故道的全程现状认知不够到位,致使全线整体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大规划”难以出台。
其三,资金短缺。明清黄河故道的保护传承开发,是需要很大资金量的。况且这段“故道”的全线,均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这无疑之中造成对故道投资的不足,限制了对故道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速度、规模、成效。
三、对明清黄河故道保护传承开发的浅见
明清黄河故道全长728公里,线路长、规模大。要真正实现对故道的合理保护、传承、开发,必须站位高远,四省从“省级层面”,联合申报国家层面给予故道的发展以“定位” (力争国家对明清黄河故道的定位,能接近或达到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定位一样),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全面、可持续的战略发展规划。然后,四省及沿线地、市分头实施,以防止乱开发、滥开发、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浪费时间和精力。
明清黄河故道保护传承开发意义重大,笔者有以下思考:
其一,设立大机构。豫鲁皖苏四省成立省级层面的“明清黄河故道保护开发联署机构”(注:姑且叫“联署机构”)。常年负责对上(国家层面)、对下的协调、联络、指导、督促。
其二,制定大规划。四省在上述“联署机构”的统一指导下,围绕国家对故道的“战略定位”, 制定728公里“故道发展战略规划”,限制沿线各地的“小规划”,必须无条件服从“大规划”。并有的放矢,指导沿线各地、市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相关部门精准申报国家相关项目。
其三,举办“明清黄河故道高层论坛”。“联署机构”牵头,每年依次在四省轮流举办“明清黄河故道高层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国家相关部门,以及沿线各省、市、县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媒体等参加论坛,以达到提高故道的知名度、提升故道的价值、炒热故道的目的。
其四,编撰“明清黄河故道全书”。“联署机构”牵头,成立“编撰委员会”,搞一个“明清黄河故道万里行”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及沿线的相关人员、媒体记者,从上游至下游、详实采录沿线的人文历史、沧桑变迁、风土人情、传闻轶事、古城风貌、现代都市、红色基因、生态保护、名人传记等等,来一个故道文化“大盘点”,以便长期精准、全面的指导、引导“明清黄河故道保护传承开发”工作。
其五,成立“明清黄河故道发展基金会”。豫鲁皖苏四省联合成立“明清黄河故道发展基金会”,以弥补故道保护传承开发的资金紧张、短缺。
其六,打通“故道主干道”。豫鲁皖苏四省联手,沿黄河故道统一规划,打开、修通一条从上游起点到下游入海口、长达728公里的“故道主干道”,为“明清黄河故道自驾游”提供条件,为“明清黄河故道国际马拉松比赛”“明清黄河故道自行车拉力赛”及“明清黄河故道徒步穿越比赛”为“大黄河之旅(大黄河之旅,是国家旅游局重点培育和推广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正日益成为广大游客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全国旅游的名片)”,提前做好“功课”。
其七,打造“黄河故道自驾车营地”。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自驾游已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新兴方式,但与之配套的自驾车旅游营地(自驾车旅游营地是指在自驾车旅游线路上,依托旅游交通干线和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在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的,有一定场地和设施条件,可以为自驾车爱好者提供自助或半自助服务的,具有特定主题复合功能的旅游场所。其主要服务项目包括住宿、露营、越野、休闲、餐饮、娱乐、汽车保养与维护、汽车租赁、度假、户外运动、信息服务、医疗与救援等。通过发展,自驾车旅游营地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发展成为集景区、休闲度假、健身运动、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建设却滞后。在黄河故道上科学布局几处自驾车旅游营地,及早着手抓住国家政策机遇,超前谋划,前景可观。
其八,抢抓“乡村振兴”机遇、建造“故道绿道”。“绿道”也可以说是自行车专用道。“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绿道”在台湾很盛行。广州市增城区建有国内最美、最长、最安全、穿越景区(点)最多的“绿道网”,从属于珠三角绿道网。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藤结瓜”,将绿道与沿线新农村旅游、扶贫结合,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生态资源,因形就势,建设了200公里自驾车游、335公里自行车休闲健身游、50公里增江画廊水上游绿道网。增城变有型绿道为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我们要抢抓“乡村振兴”这一宏伟惠民工程的契机,沿故道建设一张美丽的“绿道网”,“ 变有型绿道为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其九,启动“黄河故道大堤”的申遗工作。豫鲁皖苏四省应联合启动“黄河故道大堤”的申遗工作。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黄河大堤则是忠诚而任劳任怨的勇士,阻挡了洪水的肆虐,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并影响了沿线人们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黄河大堤作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并保护好这份珍贵的馈赠。黄河大堤不仅是防御水患、浇灌沃野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一大奇迹,万里长城位列世界八大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8年河南的天地之中也申遗成功,而黄河大堤至今仍在沉睡,确实遗憾,而且现行的黄河大堤,绵延约1500公里,很多地方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令人痛心。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黄河大堤作为线型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以达到更好保护黄河大堤的目的。
我们坚信,黄河故道深厚的生态、文化、历史、人文、经济价值在新时期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利用既有的资源将黄河故道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利用好,使之成为商丘全域旅游当中的亮点,这不但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使命。
总之,明清黄河故道的保护传承开发,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系统的工程。要高质量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层面的高度重视,多方面的群策群力、不懈努力、持续用力、精准发力,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久久为功的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这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