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的孩子越来越优秀
作者 廖秧坚
有一次,参加朋友的一个聚餐,席上巧遇了一位学生的父亲,我一直称他为孙师傅,孙师傅的儿子在我班就读,那是二十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的小孙是个令人头痛的学生,所以当时多次上门进行了家访。谈到儿子小孙,现在的孙师傅一脸的自豪和感激,他说:“我崽在您的引导下,顺利进了高中,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读了研,现在于一个大企业任工程师,混得蛮不错的。廖老师,你真有办法。初中阶段要不是遇见了您,我崽现在不知在哪里流浪呢。”
记得那年初接这个班时,班里的小孙确实是出了名的玩皮大王,一是书写潦草,写的字连自己也认不出来;二是十次有八九次拖欠作业;三是领到的新课本,不到三个星期,全没了;四是贪玩好斗,偶尔还有做出格的事,如乱拿或损坏人家的东西。在家里不听话,在学校不服管,是个使家长和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但这位学生动手能力强,人缘好,可聪明用在歪道上。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故作不知情,在班会课上,我暂定几人为班干部,等三周后再全班投票选主确定,并讲了担仼班干部的一些要求。在指定的班委会人员中,班长就确定小孙,当时全班愕然,小孙更是又惊又喜,从他的表情中,可看出了他从未有过的感激和信任。
我选小孙当班长是有原因的,因为小孙的哥哥曾经也是我的学生,成绩和品质都特别好,是个得力的班干部。事后,我和小孙多次单独谈话,肯定他的很多优点,相信他会和哥哥一样,一定会比哥哥干得更好,并安排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协助小孙的工作,辅导他的学习。这样,小孙敢管敢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似乎也有条不紊,其学习成绩也慢慢有了起色,到正式选举班干部时,他以最高票数当选为班长,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在家访中,听孙师傅说,自从小孙担任班长后,在家里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那些坏习惯在慢慢改变,晚上学习钻研难题,一般超过十二点。这样通过初中两年时间的学习,小孙不但学好了新知识,通过自学又补好了旧知识,由班级倒数几名挤进了班级前十五名,最终考取了高级中学,以后的发展越来越好了。
上面小孙的案例,后来我回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心理学的“标签效应”的原理。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小孙的转变正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认同感。当小孙贴上了“班长”这一标签时,在老师引导和同学的期望之中,小孙的言行就慢慢地向班长的标准靠拢,结果就向班长这个“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了。
“标签效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实践运用,随处可见:
著名作家林清玄上高中时,班主任老师邀他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老师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当时他眼泪掉在饺子上了。林清玄光是大学就考了三年,一生中,凭着“老师的生命保证”,终成享誉海内外的一流作家。
美国一位世界著名棒球选手的故事。他第一次玩棒球时,把家里玻璃打碎了,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而且肯定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棒球选手。第二次玩棒球,把父亲牙齿打掉了一颗,父亲称赞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的。一位罪犯听了这位选手的故事,回想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与这位棒球选手惊人相似,只是犯人父亲是这样说的: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罪犯的。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标签效应”也有两个方面:即正面、积极的效应,也有负面、消极的效应。如果贴上正面的标签,就会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如果贴上负面的标签,就会往这种负面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真的成了所贴标签中那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他对学生“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也就是说,不在学生身上贴上“不行”“学不好”的标签。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在实践生活中,该怎样用好“标签效应”,引导孩子朝好的方面发展?我认为:
一、我们应该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特点,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应该随意贴标签,要尊重他们,学会倾听,在给孩子说话时都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多给学生描绘美好的蓝图,要学会不经意中给学生贴上好的标签,并且让这个标签在他们身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我们必须力戒挫伤孩子积极性的语言,多用激励性的方法。
二、不轻易对孩子下“坏孩子”的结论,给他们造成心里阴影,从而变得“破罐子破摔”,因为顽皮、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使然,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或简单的摹仿。对于有个性的所谓熊孩子,家庭和学校教育需共同配合,在尊重他们的同时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并给予积极暗示,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自信,使其改正不良习惯,朝好的方面发展。
三、对孩子进行批评要讲究方法,就事论事,心理学家忠告说:“儿童听了鼓励的言词,会精神焕发;受了惩罚或听了贬斥的评语,则会垂头丧气。”要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原因,始终对他们寄以希望。这样,在教育的同时,也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四、不能对孩子们作过分的表扬,
良言一句三冬暖,但是赞赏之言也不能虚妄夸大,而应实事求是,不能总是:“你真棒,真聪明。”久而久之,你的孩子就会感到老师和家长称赞有点太过分,一旦发现赞语并非事实,慢慢地,他们会对你的话失去了信任,对自己的优点也会心存疑虑,也会让孩子们迷失自我。
一个人的成长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能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巧用心理学的“标签效应”,能够激发孩子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优点,也能够帮助一些孩子改正一些不良习惯,正确认识自我,促使人格完善,增强人际交往技能,使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健康地成长。当年,我们作为孩子,是多么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分理解,多么希望生活中多一分色彩。现在,我们作为家长或老师,就要学会能够正确地贴好标签,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变得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