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旗美村。剑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剑阁,从来都不缺乏红色名片——红军血战剑门关、化林精神、升保起义、大路河红军石刻标语……
每一张红色名片都是一篇红色故事,都是一部红色历史。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力量。近年来,剑阁进一步 “用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出“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并依托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赋能,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保用并重 盘活红色资源
翻阅红色老书、观看红色影像、聆听红色歌谣、制作红色手工……走进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扑面而来。馆内采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红四方面军当年血战剑门关的战斗史实。
近年来,剑阁县做足创意“文章”盘活资源,依托红军攻克剑门关战斗遗址打造出的充满互动性与体验感的红色场景,深受游客欢迎。
“太震撼了!”游客马宁在看完《剑门长歌》灯光演艺秀后赞叹道。《剑门长歌》是红色文化赋能自然景区产品创新的升级之作。该演艺秀将剑门崖壁与绚丽灯光相结合,借助全息投影、声效互动等科技手段,让陈列在剑门关的红色遗存、印刻在崖壁上的历史记忆生动鲜活,让游客在行进观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去年以来,剑阁已梳理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5处、革命遗址遗迹33处,作为珍贵的红色资源进行精心维护,整修老旧房屋、优化周边环境,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此外,该县还开展了擦亮“红色”招牌、天府旅游名县齐聚四川剑阁推介“红色研学游”活动。
丰富载体 打造“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
近日,位于剑阁县羊岭镇的红四方面军马鞍山纪念馆刚刚完成升级改造,便迎来了第一批小客人。剑阁县羊岭小学的思政课堂搬进了纪念馆内。
教师何雨霞表示,这堂思政课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感受到红军不怕牺牲、克难攻坚的奋斗精神。
1935年3月的马鞍山战斗,是红军在剑阁境内进行的第一场战斗,从此,红色基因便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纪念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是红军长征历史中的见证。
这只是剑阁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之一。去年以来,剑阁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以丰富灵活的形式,打造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结合红军在剑阁境内的行军路线及红军血战剑门关的历史文化,该县于2022年3月创建了首个红色国防教育共同体。
剑阁还创新开展沉浸式教学。在“长征路上学党史”活动中,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重走长征路,聆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情景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丰富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党员干部对党史入脑入心。据统计,去年以来来自各地的党组织共3万余人次先后到剑阁开展学习活动。
“通过这种体验式、互动式的户外课堂更能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力量。”来剑阁参加学习的党员刘宇说。
传承红色基因 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春末夏初,在剑阁县秀钟乡大路河场,14栋3700余平方米红色历史建筑正在进行排危加固和基础设施完善。
“我们这红色文化景点还没打造完,现在周末就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秀钟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岳安松说。
在剑门关下的双旗美村百亩花田里,游客们畅游玫瑰花径、绣球花海、剑溪花田。作为红色热土的双旗美村是剑阁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项目依托剑门关国家级AAAAA景区和红色文化溢出效应,实现游客的引流转化,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下的“美丽乡村”样板。
在双旗美村的带动下,山里的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该项目积极鼓励周边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引导发展周边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扶助村集体重启乡村剧团的组建。如今,500多名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累计直接收益约500万元。
“挖掘利用红色资源,不仅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也赋予了乡村振兴新动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说,这一抹鲜艳的红色,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刘慷 蒲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