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国内

“揣进”兜里的村委会让村民心贴心 ​ 天津以数字赋能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

核心提示:2006年11月,53岁的赵来云搬进村里新建的高楼时,没有想到16年后,楼房里一代代村民们的心能比住在土房的日子更近。赵来云的家乡

2006年11月,53岁的赵来云搬进村里新建的高楼时,没有想到16年后,楼房里一代代村民们的心能比住在土房的日子更近。赵来云的家乡付村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这里紧邻汇聚了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西青区大学城。比邻象牙塔,村里现在也代表着天津数字乡村治理的新高地。

付村的生活因为数字重新链接,对于赵来云等普通村民,村委会大屏幕里数字乡村的样子既熟悉又陌生。时时跳动的数字,既是网格人员动态、养老点餐需求、村务处理进度、垃圾分类情况,更是村里最新的发展气象和志愿服务体系的温度。

数字村委会既在家中又在手中

“有生人进村里,不是大学城老师和学生,可能是推销员,得留心观察注意防范对中老年诈骗。”在付村党群服务中心二层的智慧平台控制中心内,付村村委会委员葛洪双与监控值守人员相互提醒着。不必感叹值守人员的眼力,其实这是从2018年开始,付村就使用的“守望领域”人脸识别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付村户籍人口2500余人,租户却有7000余人,村党总支想要管好这个大村,智能化的数字平台是招先手棋。整套系统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区的安全防护工作。

这套“天眼”只是付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智慧平台的一小部分功能。平台以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使用终端组成。八个模块涵盖了智慧党建、网格管理、积分管理、基层治理、养老送餐、垃圾分类等多项内容。“后台数据库是数字化治理的基础,存储了详尽完备、真实准确的人员信息、房屋信息、社区基础设施信息等数据。”葛洪双介绍,管理系统是智慧平台正常运转的保障,由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使用终端是智慧平台对外的窗口,包括展示大屏、家中电视端和手机“掌心付村”小程序。

与村党总支互动、观看党员大会直播、群众在评论区发表村务看法意见,平台的“党建动态”板块,让村民可通过“实时传送”栏目,在家中电视或手机上观看村内各项工作,了解近期村里主要工作事项。“这个手机成了移动议政厅,更成了随身携带的村委会。”现在的赵来云已经69岁了,但是通过平台的“居民议事板”,她这样年长的村民也能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来。在参与管理中赵来云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获得感,现在的她作为志愿者代表也充分参与村里大事小情中里。

2021年付村的“居民议事板”共收集近450条意见建议,涉及物业维修、治安综合、村子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采纳完成率高达90%以上。平台的“三务公开”栏目扩大了村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的覆盖面,使村里各事项完全透明化,切实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得村子近些年来没有因干群不信任造成的纠纷,更没有群体上访事件。此外,村民通过平台能获得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服务以及合作律师的服务,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数字治理既满足监管又保安全

与城市小区充斥着汽车声、人流声不同,付村的小区里会不时出现村民熟悉的“大喇叭”声。这可不是普通的村务广播,它背后也有一道“千里眼”。

“村里流动人口多,人多事杂保障村民安全就是一切治理的基石。”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成达对村子的爱朴素而直接。他与三方公司沟通,在智慧平台设计之初,就强调要通过全面覆盖的智能监控摄像头,让付村村民的安全系数大大提升。“有一次我在小区池塘附近散步,看见小孩在冰面打出溜,我刚要喊就,听见大喇叭喊道‘小朋友,冰面危险,赶快上来!’。”赵来云讲述着“千里眼”带来的诸多生活变化。原来付村在特定的监控下布置了声控喇叭,平台管理员通过监控、声控系统可以立体管控整个村域。安全除了及时处置,更需要数据库的前置防范。智慧平台已与村里小区门禁系统的数据库完成对接,流动人口信息数据时时增减,联动着不同等级的安防智能配套方案变化。

初夏的一天,付村学畔馨园小区里三名儿童和几名村民在露天活动中心正嬉闹玩耍。这一幕,被网格员郭志英胸前佩戴的记录仪拍摄实时上传回智能平台。另一侧,小区楼上传来浓烟,网格员用配备的执法记录仪的可视通话系统与智慧平台取得联系,后台在系统中调取房主联系方式,通知火情,第一时间解除火灾隐患。“根据网格区域划分,我们建立了‘一人一网格,一岗多责’的模式,由网格员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动态服务。”李成达介绍,网格员巡查走访第一时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党总支被网格员‘佩戴”带着走,我们跟村民之间心怎么能不近呢。”

“党建引领、平台搭台、治理唱戏、百姓受益”的思路和原则下,数字化智能平台大大提升了村子治理的效能。2020年10月西青区入选中央网信办等七部委确定的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付村也成为试点建设中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的典型案例。2021年,付村更被评为了年度西青区改革创新亮点案例。

数字生活既服务好又质量高

数字生活落在管理上,更惠及普通村民每日的生活里。付村用智能平台延伸村两委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临近中午,72岁的董淑娥熟练点在电视上“转台”,进入点餐模块。不到一小时,三菜一汤的午餐被送上了门。目前,全村对65周岁的老年人实行“老人家食堂”服务,通过智慧平台使村民可以在手机或电视上进行点餐。村里还为300位年长老年人配备了智能腕表。设备与平台相连,具有一键求救和定位的功能。老人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求救后,智能腕表会自动联系家属和平台人员,最大程度保障老人的人身安全。

在付村垃圾都有了“姓名”。村委会为每户配备一个具有身份标识的二维码,提供印有二维码的贴纸。每户垃圾袋有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名字”,方能进行垃圾投放。智能垃圾桶扫码开门,满桶、超重、超温都会自动报警,并与智慧平台相连,可实时记录垃圾投放数据。

基于智能垃圾箱和平台,现全村90%以上住户积极参与实现垃圾分类。扫码投放垃圾数量达月均5.8万次,全村垃圾分类正确率达80%。村民投放可回收物后,还能获得与市场价相当的价值凭证,累积到一定程度即可换取生活用品。若抽检结果不合格,垃圾抽检员扫描二维码即可定位到户,进而扣除相应的文明积分。

数字乡村治理提升了村子环境,更让村民幸福感飙升。去年9月,付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党总支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数字平台也在“打理”着村集体经济的大帐。付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委员李春萍为村民展了展账本: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1500元失地保险金、400元退休金,年底还有6100元补助金;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村委会给老人送上1000元生日礼金;春节、重阳节,也有福利金。付村这些账目一律公正、公开,都在智能系统中处理。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全员享受村集体提供的全面福利保障。

(记者 林单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