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关注 > 智库

合力谱写高素质农民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篇章

核心提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高素质农民是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发挥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高素质农民是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提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了全面反映高素质农民发展状况,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织编写了《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高素质农民发展基本情况,介绍了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测算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提出了促进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各部门全面了解和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持续向好

以全国30个省份132个地级市164个区(县)的9552位高素质农民为有效样本,通过分析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的30个三级指标得出,2021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110,较2020年和2019年分别增加4.68%和5.52%,高素质农民的队伍发展、产业水平和示范带动作用稳步增加,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一是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印发,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本土高素质农民不断成长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

二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持续改善。近70%的高素质农民年龄在36—54周岁,超过50%的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逐步上升。90%以上高素质农民从业时间在5年以上,并接受了农业相关培训,超过四成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

三是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持续提升。62.32%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五成以上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50.52%的高素质农民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了产业链接。近30%高素质农民采取节水灌溉,54.18%的高素质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超过八成以上实现了畜禽粪污、秸秆和农膜资源化利用,83.26%的高素质农民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相比2019年,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1.82%,持续接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四是高素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持续深入。17.72%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干部,通过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2.99%的高素质农民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积极为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促进地方农业农村发展做贡献。

五是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能力持续增强。20.86%的高素质农民获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71.77%的高素质农民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农产品销售支持,平均带动17户。高素质农民在带动农业产业致富、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中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有效

各地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创设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创新培育模式和路径,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效人才支撑。

一是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已覆盖全国农业县(市、区),各地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抓实落细高素质农民培育关键环节和重要流程,强化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培养,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培育结果的有效性,着力提升培育质量效果,发展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2020年全国培育高素质农民80万人,其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1万人、种粮大户17万人。

二是积极推进农民职业教育。2020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继续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全国涉农职业院校扩大招生宣传、简化考核方式、优化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模式,为农民提供更优的职业教育。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继续采用“农学结合、送教下乡、弹性学制”方式,为农民提供就地就近学习平台,2020年中职招生3.53万人,毕业4.24万人。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甘肃等省份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中职与高职衔接培养,畅通农民学员学习成长通道。

三是灵活开展科技普及和实用技术培训。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通过多种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农业农村政策宣传和科技知识普及,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制播《田间示范秀》,在中国乡村之声播出《三农早报》《乡村讲堂》等三档广播栏目,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播出《农业生产经营》栏目,线上开展“农科讲堂”培训达40余万人次,云上智农、农广在线两个App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近800万人,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4000万人次。各地通过冬春大培训等活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点对点指导,做好后续技术服务,努力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积极做好教育培训支撑保障。在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指导下,各地围绕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强化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资源等基础支撑建设,积极搭建农民发展平台,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多渠道、多领域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共同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921所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41所涉农职业院校、31所涉农高校、46个科研单位、564个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98个农民合作社、125家农业企业和771家社会培训机构等参与了高素质农民培育。

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各地依托农业和涉农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农业和涉农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整体提升。经过多年积累与发展,我国农业和涉农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办学经费紧缺、固定资产投入等影响职教发展的难题总体得到缓解。校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以及专任教师总量大幅增加。

二是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农牧渔类在校生规模稳步增长。2015—2019年,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农牧渔专业在校生数年增幅分别为12.88%和16.35%,而农业和涉农中职学校农牧渔类在校生规模呈下降趋势,年降幅分别为5.14%和1.23%。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整体来看,教师数量、双师型教师占比、教师学历、职称等均有显著提升。2015—2019年,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量增加11.66%,农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先降后升,涉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总体增长。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校均研究生学历教师数量增加34.98%,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均专任教师数量增加11.16%。

四是高职院校农业类及相关专业点总数呈上升趋势。2015—2019年,农业和涉农高职院校农业类及相关专业校均设置数小幅稳定增长,各院校根据区域性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有效匹配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汇聚力量共谋高素质农民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实现高素质农民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为此建议今后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创设有利于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培育覆盖面,力争实现务农农民“愿训有训”“应训尽训”。推行高素质农民遴选、引进、培育、使用政策一体化设计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将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纳入各地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

二是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支撑保障能力。开展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优化配置公益性和市场化教育资源。各类教育培训主体要配强教学资源,抓好过程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布局农民田间学校等基层教学点,为深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三是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职业院校需要面向行业产业、面向区域发展、面向乡村一线强化教育供给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打通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中高职学历教育衔接通道,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培养方式,有序推动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改革,深入推进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

四是巩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统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和资源,汇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农广校体系以及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等多方力量,抓好组织实施和规范管理,为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搭好平台、夯实基础。

五是推进高素质农民共同发展。发掘选树、广泛宣传高素质农民典型,营造农民学优争先、社会关注认可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和能力,从而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高素质农民全面发展。

作者: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 胡永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