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视点

别让一纸证明成为麦收堵点

核心提示:日前,疑似村民收麦与村干部因为核酸证明起争执等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

日前,疑似村民收麦与村干部因为核酸证明起争执等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关注到视频反映的情况,要求相关省份认真核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各方关注,指向的还是粮食。尤其在今年,好不容易要到手的丰收麦,如果真被一纸核酸证明卡住,让人心疼,也不应该。

XxjpsgC007510_20220601_PEPFN0A001.JPG

这是6月1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无量寺乡王连湖村杨庄拍摄的打捆的麦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当前防疫形势严峻复杂,核酸检测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夏收期间,全国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达25万台,随之也会有较大规模的跨地区人员流动。为巩固前期防疫成果,跨区农机手理应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主动配合防疫人员查验“两码一证”。而地方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人性化管理。要看到,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业生产不同,农田是户外开阔空间,人员又相对分散,如果一味照搬城市防疫那一套,可能就要闹笑话。

不仅如此,更要考虑到麦收农时紧的特点。有个词叫“小麦适收期”,说的是小麦成熟分三个阶段,只有在最合适的那一阶段收获,产量才最高、品质才最好。收早了,籽粒灌浆不充分,产量和品质都受影响;收晚了,麦粒养分倒流,也会影响产量,要是迟收赶上阴雨天,损失更大,甚至可能颗粒无收。更何况夏收之后,黄淮海地区还要迅速腾茬,抢种夏玉米、夏大豆。记者采访过不少农机手,一到麦收时节,他们基本都是早上天一亮就起床,为了抢收小麦,吃饭都是在地头或车上。

XxjpsgC007105_20220603_PEPFN0A001.JPG

6月2日,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神禾塬,农机手操作联合收割机,将收获的粮食装车。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确实,现在各地都设置了不少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做核酸越来越方便了。但是对争分夺秒抢收的农机手来说,可能几十分钟也不愿走开,也由此产生了一些堵点卡点。

别小看这些堵点,目前我国小麦主要靠机收,全国小麦机收率超过97%,绝不能因为一纸证明堵住了跨区机收路,让成熟的麦子没有收在适收期。受去年异常秋汛影响,这一季小麦经过艰辛努力才丰收在望,可以说是“最来之不易的丰收”。然而随着麦收临近,如何确保全国3.3亿多亩小麦在一个月内收完,成为产量到手的关键一环。越是在关键一环,越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麦收,通过更精细化的管理,确保来之不易的丰收颗粒归仓。

要做到精细化,各地管理部门就不能只是监管者和设限者,更应从服务者的身份出发,把问题想得早一点、做得细一点。做好防疫的同时,农机跨区作业怎样更高效?地区间防疫政策如何统一?机收时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怎么办?对麦收和接下来的夏种夏管秋收,要有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的一揽子政策举措,有问题破解问题,有堵点打通堵点。

ShowPic.jpg

6月3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蔡庄镇流动核酸检测工作小组和尉氏县纪检监察人员在蔡庄镇西街村的麦田收割现场给村民和外来收割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李新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帅杰 摄

就拿核酸检测证明来说,现在许多地方要求跨区农机手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能正常作业。那么如果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了呢?麦收不能停,检测不能等。可以通过实行核酸抗原检测“即采即走即追”管理,或是把核酸检测送到地头等方式,做优做细服务,保障麦收路畅通无阻。

做好日常服务之外,也要针对特殊情况做好应急预案。麦收不等人,万一在麦收期间出现农机手疫情管控的情况,也要在遵守防疫规定、做好消毒的前提下,做到人停机不停、换人不换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各地已组建5400多个应急抢收队。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盘活用好这些力量,在发生疫情防控或极端天气时,统筹协调应急代收抢收力量,确保辛苦生产出来的粮食如期到手。

XxjpsgC007302_20220527_PEPFN0A001.JPG

5月27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五十铺乡,收割机将小麦装车。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当然,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要看到基层干部客观存在的防疫压力和资源限制。一方面,上级管理部门要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理解政策,让他们愿意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要给他们多一些管理服务的空间,在怎样破解难题、做好服务上细化指引,让他们能够精细化管理。

当前,中美博弈加剧、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也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夺取今年夏粮丰收意义重大。前期经过各方努力,好不容易挣来了丰收即将到手,千万不能在最后的环节打折扣。一旦收获不及时,麦子撂到地里,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这个道理,种麦子的都懂,吃麦子的也应该要懂。

作者:李竟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