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科技 > 园区

十年振兴路 上犹展新貌——赣南苏区振兴十周年上犹县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赣南苏区振兴十周年上犹发展图片展《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已经十个年头。这十年,上犹规

赣南苏区振兴十周年上犹发展图片展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已经十个年头。这十年,上犹规模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20家增至65家,总产值由49.56亿元增加至116.05亿元。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年间规划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茶叶基地、蔬菜基地、油茶基地、采摘基地等,上犹绿茶品牌价值提升32%,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多项国字号招牌。粮食生产面积由2012年的20.42万亩增至25.53万亩,粮食产量由7.9万吨增至10.58万吨,产值由1.86亿元增加至2.37亿元……

这十年,上犹县在国家教育部、全国工商联、原国务院法制办等国家部委的倾力帮扶以及中国社科院的对口支援下,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当担实干,在青山绿水间创造着一幕幕破茧成蝶的山乡巨变。

这十年,上犹经济社会发展阔步向前。

2012年,上犹县将玻纤新型复合材料产业确定为工业主导产业。为了培育龙头,努力争取到了赣州市首笔苏区振兴基金2亿元,促成了总投资22.4亿元的玻纤复材龙头企业元源新材项目落地上犹。

“2018年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只有10座池窑,我们建起了第11座。”回忆公司发展历程的江西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雷至今仍记得自己亲手点燃炉火那一刻的澎湃心潮,“炉火一经点燃,十年不熄!”

当年,该公司一期5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浪潮中,上犹玻纤复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我们公司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一路成长。”张全雷说。

十年来,上犹工业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玻纤新型复合材料首位产业龙头昂起,工业首位产业集群企业突破160家,规模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20家增至65家,总产值由49.56亿元增加至116.05亿元,2021年,工业企业税收突破3.8亿元。园区总面积达到1万多亩,园区用工人数超过1万人。

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1家增至63家,溢联科技、晨光稀土、泰森竹木等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50余项;园区企业授权专利数突破4100余件,上犹县工业园区获评省级绿色园区。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十年间规划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茶叶基地、蔬菜基地、油茶基地、采摘基地等,上犹绿茶品牌价值提升32%,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等多项国字号招牌,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江西绿色生态品牌试点县”。

粮食生产面积由2012年的20.42万亩增至25.53万亩,粮食产量由7.9万吨增至10.58万吨,产值由1.86亿元增加至2.37亿元。其中茶叶面积由2012年的7.3万亩增加至10.79万亩,年产值由2.67亿元增加至4.13亿元;毛竹面积由20.7万亩增加至24.2万亩,年产值由3.6亿元增加至4.5亿元;油茶面积由28.2万亩增加至35.2万亩,年产量由478.3万斤增加至622.4万斤,年产值由1.91亿元增加至3.1亿元;设施蔬菜基地面积由3400亩增加至7900亩,年产值由0.3亿元增加至1亿元。

旅游三产蓬勃发展。生态休闲度假“百里长廊”精美呈现,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休闲运动等业态多点突破,形成“项目+赛事+运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旅游人次从2012年的53.29万增长到2021年的761.86万,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3.2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0.23亿元。十年来,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年平均增长70万人次以上,年平均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6亿元左右,两项主要指标每年平均增长30%左右,旅游市场前景大好。

这十年,上犹民生品质大幅提升。

“农贸市场经过改造升级后,环境干净整洁了,布局规范合理了,我们买菜时舒心愉悦多了。”家住上犹县城水南大道的市民谢传有告诉记者。

十年来,上犹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精心建设黄埠、文峰、南湖等三个新区,县城建成区扩大至14.96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由2012年的88326人增加至138680人,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4%增加至51.6%。

近年来,共改造老旧小区48个,面积50.67万平方米。改造备田大道、东山大道等城区道路34条,改造面积约31万平方米。新增道路两侧停车位1021个,公共停车场27个,新增停车位1176个,城区停车位达到4000余个。2018年以来,城区新(改)建公厕31座,新增厕位216个;新建城区排水排污管40多公里,改造背街小巷17条;新建小游园9个,新增绿地面积10.4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持续完善交通网络,内联外畅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升级国、省、县道171公里,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296公里,全部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全县76%的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开通上犹至赣州“定制快车”,所有建制村均实现通客车服务,村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清洁绿色能源高效发展,风电49台机组及4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天然气覆盖县城80%小区;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81公里,低压线路946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34个,所有百姓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近年来,上犹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共解决了6899户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 ,其中新建改造4166户、易地搬迁570户,农村保障房安置882户,全面实现了城乡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一人。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建学校42所,改扩建学校143所,增加城镇学位19160个,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教研教改、教育管理等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皮防所、结防所整体搬迁,医疗床位数增至1623张,完成了15个乡镇卫生院医疗及生活环境改造,建成了121所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并服务配备了基本办公和诊疗设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养老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养老院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9个,面积达3.8万平方米;改扩建县综合福利院,养老床位由484张增加至1424张;11个城市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站点达112个。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覆盖,传统民俗“九狮拜象”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登上俄罗斯网站。

值得庆祝的是,2019年4月,上犹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35.11%下降至0.039%,到2020年底全部脱贫。建档立卡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318元增加至2020年的12274元。

近年来,上犹县脱贫家庭就业率达100%,“产业+就业”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44元,成为“全国就业扶贫样本”。全国全省就业扶贫、全国“万企帮万村”现场会均在上犹召开,上犹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十年,上犹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高度。

“上犹生态环境一直很好,但经过景观打造提升,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上犹更美了,晨练的感觉就像逛公园。”仲夏清晨,家住上犹县城的市民胡贤洋在上犹江仙人湖畔晨练,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水鸟在水面上嬉戏低飞,不时在岸边的游步道石栏杆上落脚休憩,发出清脆鸣叫;朝阳的霞光倾泻下来,把碧绿的湖水染上粼粼金色波光,与两岸的高楼和树木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画卷。

十年来,上犹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大力推进绿色园区建设、高新企业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达81.4%;围绕治山、理水、净土打出系列“组合拳”,坚持综合施策,全方位、立体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精心呵护青山绿水。近年来,县域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均达到100%,河流水系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农村黑臭体治理试点县,摘取“中国天然氧吧”金字招牌,获评全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大领跑县等众多荣誉。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机制,获评第一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探索推进了GEP核算试点工作。十年来,上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开展生态产品保护补偿,连续实施三轮渔业整治工作,有序引导阳明湖、南河湖核心景区563多户渔民转产上岸,拆除渔棚4.3万平方米、网箱25万平方米、水上餐馆28家。以“培育拓展‘鱼’产业、延伸渔产业链条、提高渔业附加值”为目标,加速延伸拓展“生态鱼+体育+旅游+休闲”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一条品鱼宴、听渔歌、赏渔景、观鱼趣、钓湖鱼为一体的渔业产业链,“一条鱼”生态名片越发闪亮。

春风化雨,红土生辉。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中央部委鼎力帮助下,借助此次招商推介会,偏于内陆一隅的赣州上犹,正成为赣南乃至全国聚焦的“政策高地”“兴业热土”。上犹人民满怀信心,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干劲,行进在奋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生态示范县的征途中,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奋力绘就美丽幸福上犹新画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