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科技 > 技术

【856·现代化农业】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型科技园区

核心提示:【856·现代化农业】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型科技园区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落实八五六分公司、农场各项战略部署,聚焦“两区三中

【856·现代化农业】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型科技园区 

2022年,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落实八五六分公司、农场各项战略部署,聚焦“两区三中心一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农业科技园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科技新风尚,使园区上规模、提档次、创特色、增效益,推动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初步完成园区升级改造。漫步在科技园区里,一幅田成方、渠成网、池相连、路相通、牌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生态美、产量高的现代农业园区画卷正徐徐展开。

NO.1

升级改造 优化空间布局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为主要内容,在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外,兼顾区域引领、文化研学、科普教育的作用,在原有区划的基础上调整空间布局,把园区东侧划分为“蟹稻生态种养区、农耕果树种植区、蟹苗越冬繁养池”三大区域,细化园区西侧功能。

将园区西北方向规划为120亩水稻品种展示区,今年共展示包括中国农科院、乔府大院、垦丰种业等合作单位的166个水稻品种;升级西侧育秧大棚区,实现大棚智能化喷淋、卷帘、温湿度采集等功能。将西南区200亩水田试验区规划为文化研学教育区,今年该区域承接各级各类试验项目29项,科研课题涉及数字农场“双碳项目”、黑土地保护、有机水稻生产示范、耕地地力水平提升示范等。

同时,以中轴对称模式将园区西侧进行格田区划,水渠标准化建设,提升园区硬环境。完成水泥机耕路建设1.7千米,渠系建筑物24座,开挖及衬砌沟渠3.2千米,铺设智能田埂2.75千米,实现智能灌溉与轨道运输有机结合,节约水渠占地面积75%,节约用水30%,增加有效种植面积3%,提高水稻单产5%,每亩增加30元左右经济收益。

园区整体优化升级,不仅使空间布局区划更合理,功能更突出,还在区域示范上更有带动性。通过“水稻品种展示区、智能大棚功能区、文化研学教育区、蟹稻生态种养区、农耕果树种植区、蟹苗越冬繁养池”六大区域区划,并优化升级,提升了科技园区整体形象和试验研究能力,实现园区硬设施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变,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NO.2

示范引领 推动区域发展

围绕农场建设种子繁育、有机水稻、蟹稻为主高端品牌专属基地发展思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上的积极作用,持续优化品种布局,聚焦黑土地保护、低碳种植,品种筛选、优质栽培、植物保护、智慧农业、特色种养等项目,共实施包括“不同密度对龙垦2021产量米质的影响”“水稻“双免”播种育苗技术试验”“水稻恶苗病药剂筛选试验”等科研项目44项,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品种展示189个,作物栽培试验12项,植物保护试验7项,土壤肥料试验11项,并积极探索实践扣蟹越冬、大眼幼体繁育、蟹稻共养特色种养试验3个。通过水稻、大豆、玉米多品种试验,筛选适宜本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全面实现区域作物品种优质化。

2021年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新开展蟹苗繁育与越冬研究,投放扣蟹3500斤,通过增加水中溶氧度和去除污冰等技术手段,使扣蟹成活率达到95%,实现了蟹苗本地繁育、自主供应,有效解决了外引蟹苗价格高、运输过程病死率高的问题。

今年又在蟹苗越冬繁养池内投放30斤大眼幼体进行养殖,为推进全场蟹稻生态立体种养规模,打造万亩蟹稻品牌专属基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大眼幼体生长健康。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和重要任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深挖林下经济潜能,最大限度实现土地双收益,在农耕果树种植区种植包括苹果树、梨树、杏树等果树671棵,同时套种大豆,让空闲土地“活”起来,发挥土地增产增收潜能。

NO.3

文化研学 传承农耕稻作

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新动能,深厚的稻作文化底蕴,涵养了垦区农技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北大荒精神。

八五六是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重要试验示范基地,他一生重要的11个课题有9个在八五六农场试验田里完成,“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及旱育壮苗模式”等至今仍广泛应用在垦区农业生产中。寒地水稻扎根在八五六,它的文化也潜移默化地浸润了八五六。“从十年九涝到以稻治涝,从亩产216斤到水稻亩产1224斤,八五六的稻米文化从这里起源。

八五六人将企业文化与主导产业结合,提炼出以勤劳团结、奋勇超越、创新突破、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稻米文化,同时在农场城镇建设上植入更多稻作文化元素,稻香湖、稻香湖路、“稻米就是生命”主题雕塑、稻米文化园、徐一戎老先生雕像等,运用图画、雕塑、字体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稻作文化的悠久历史、深刻内涵,让稻作文化融入农场的文化肌理。同时,将稻田画、新媒体活化为弘扬稻作文化的展示平台,实现文化阵地活态改造,以稻作为媒,打造“界湖”高端品牌专属生产基地。

NO.4

提升素质 激发内生动力

以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技能精英”为目标,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瞄定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从思想政治、业务能力、交流沟通等方面进行“靶”向培训。

通过“一带一”或者“一带多”的形式,与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工作未满三年的年轻员工结成“传、帮、带”对子,成为他们的“思想导师”、“实践导师”、“心理导师”,负责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心理健康。

通过召开工作总结会、内部田间培训会,人人上前讲的方式锻炼思维、口才,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工作方法,促进学习、巩固成果,提高素质,引导中心技术人员深入思考中心工作“怎么办、怎么干”,让他们在学习中长本领、在交流中长见识、在研讨中增才干,自觉把学习当成提升素质的内在需求,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知来路,守初心,新使命,启新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通过一个个项目带动进一步提高园区产出能力、科技水平与辐射能力,展现现代农业发展新担当,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中阔步前行,奋力书写“现代农业发展样本”,努力绘就一幅科技集聚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壮阔画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