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李劳模,我们以前推广杂交水稻是让老百姓吃饱,后来推广优质米杂交水稻是要让老百姓吃好,你现在开发高硒功能米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对于袁院士生前的这句嘱托,今年80岁的全国劳模、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农技站站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负责人李罗斌至今记忆犹新、言犹在耳。
1985年以来,泉塘子农技站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杂交稻中试示范基地,从“三系杂交稻”到“两系杂交稻”再到“超级杂交稻”,共引进杂交水稻新组合192个,为农民增收数亿元。
袁院士到泉塘子基地现场指导达39次之多,与李罗斌相识相知36年,两人亦师亦友。
2019年9月27日,袁隆平院士来到泉塘子杂交稻中试基地的田边,现场品尝了农技站煮的再生稻“忠香优丽晶”高硒米饭后夸赞说:“这才是真正的优质米!”
“您刚才吃的这个优质米,每公斤大米硒的含量达到2000微克。”李罗斌对袁院士说。
听了李罗斌的介绍,袁院士非常高兴,并向他提出了“要让老百姓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的殷切嘱托。
为栽培、开发高硒功能米,李罗斌至今已潜心研究近十年。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正常人每日补足60至400微克硒,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2006年,湖南启动全民补硒工程。自2013年起,李罗斌开始在泉塘子栽培开发富硒杂交水稻。
“不同水稻品种吸附硒的能力不同,与喷施时间、温度和土壤的酸碱度等也有很大的关系。”李罗斌说,在之后的四五年里,他从全国各地搜罗了77个优质稻品种试种,并在水稻叶面喷施“硒阳康”富硒液,将富硒稻打造成高硒稻。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一个人每天的主粮在半斤左右,如果要达到每日的补硒量,就必须提高单位大米的含硒量。”李罗斌说,经过反复试种,到2017年,最终确定了4个系列品种吸硒能力最强,每公斤大米的硒含量达到1500微克以上。
后来,李罗斌又通过再生稻种植的方式,开发出“忠香优丽晶”高硒功能米。经权威检测机构分析结果显示:泉塘子基地种植的富硒水稻不仅品质好,而且“零农残+无重金属污染+富硒”,其中有机硒含量更是高达98%,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富硒水稻不能只种在试验田,要推广普及,提高产量,面向市场,才能惠及百姓。”年过古稀的李罗斌,仍没停止对富硒稻的思考。
从2018年开始,李罗斌开始与泉塘子的种粮大户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种植富硒稻,将“硒”望工程转化为富民工程。
“我们与李劳模合作种植富硒稻已4年,每百斤富硒稻的价格高于市场价50元,每亩能增收500元。”湘潭创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彬说,一年下来比种植普通杂交稻要多增收几万元。
除了胡彬,还有姜畲镇大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宋文兵,云湖桥镇的种粮大户陈湘新和湖南金茶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刘湘等种粮户陆续与泉塘子农技站合作种植富硒水稻。
“根据种植面积大小,我们这些种粮大户每年增收几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是实实在在增收了,种粮积极性更高了。”陈湘新说。
今年4月,湘潭出台《关于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地标产品产业化行动,逐步把小地标做成大产业,并开展“湘潭有好米”等相关推介活动,做优做强“一桌湘潭饭”。
有了党和政府的指引,八十高龄的李罗斌更加信心满满。
2022年5月,已有公司向泉塘子农技站抛出了“橄榄枝”,鼓励其扩大种植规模,将高硒功能米推向更广的市场,惠及更多的人群。
“在泉塘子耕耘了60年,我要让这里的土壤长出最好的水稻,产出最好的大米来。”李罗斌说,富硒水稻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硒”望工程,还是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更是惠及百姓的惠民工程。
泉塘子,湘潭县一个小得在地图上都难找到的地方,党和国家领导人却多次亲临视察,先后有16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
198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到泉塘子考察时就曾感叹,“中国有句俗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杂交水稻栽培而言,就该是‘上有天堂,下有泉塘’了。”
如今36年过去了,斯·瓦·米纳森博士的这句话放在今天来说,依然没有过时。
作者:王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