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化 > 杂谈

坚持写作50余年,写自己更写脱贫巨变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农民作家”张克茂的文学梦

核心提示: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百十道“之字拐”,一座正在修葺的新房映入眼帘。两三位匠人正在院坝里忙活着,准备将房前

壁立千仞,群山合围。翻几座大山,盘过百十道“之字拐”,一座正在修葺的新房映入眼帘。两三位匠人正在院坝里忙活着,准备将房前堆放着的沙石红砖运到楼上。一位穿着水色西服的老人上前与记者打招呼。这位老人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金紫村5组的脱贫户张克茂,当地人都称他“农民作家”。

农民和作家,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但在张克茂身上,这两种角色却碰撞出不少火花。今年72岁的张克茂回顾自己的一生,细数遗憾与不幸:年轻时考上县重点高中因家庭贫困没去读;招飞行员成绩合格,也因家庭原因没能去成;年轻时做手术还留下后遗症;2010年,张克茂的儿子又因交通事故不幸致残……

张克茂讲述自己的写作历程

放下锄头,拿起笔杆;走出猪圈,钻进书稿……文学为他开辟出一方纯净的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张克茂一边辛苦劳作,一边笔耕不辍,50年先后创作小说30余万字,终在去年9月出版了12万字长篇乡土小说《三湾汉子》,成功追梦。

文学是扎根心底的梦

张克茂对于文学的热爱,始于初中时期。“最开始写文章只是为了赚稿费交学费。”张克茂回忆道,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险些读不了初中。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一到课余之时就看书、写文章、投稿。写得多了,笔下功夫也越来越好,作文时不时便会被老师当作优秀范文宣读,稿子也不断被杂志社接收……

“渐渐地,写作便流淌在了我的生命中,给予我自信和力量。”说起往事,张克茂难掩激动。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不错的稿费收入,张克茂安稳地度过了初中三年,心里也早已笃定了自己光明绚烂的未来。

“生活有光有影,有暗有雨,滋味就含在变而不猛的曲折里。”1967年,接连失去外出求学机会的张克茂一度陷入低谷。矛盾、痛苦、不甘在张克茂的脑海里猛烈地碰撞交织。

“谁说只有去了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家乡农村也同样需要人才建设。”看到颓靡的张克茂,班主任语重心长。父亲不忍看到张克茂整日沉沦,便找人给他说了一门亲事,张克茂就此踏上回村务农之路。

“既然有了家,就得担起责任。”从未做过农活的张克茂踏实勤恳,认真好学,将家里的4亩地侍弄得井井有条。但张克茂心中梦想的火苗始终不灭,劳作之余,他通过各种渠道阅读文学书籍,连道上废弃的报纸也会捡起来细细打量。

日子越过越安稳,张克茂的心却越来越不安分。“只有动笔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1970年,张克茂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对创作的渴望,但那会儿家里穷,吃饭都困难,哪来的钱买纸和笔?细心的赵玉英看出了丈夫的心事,悄悄向邻里筹集各家不用的废纸、把竹子削尖做水笔。“想做什么就做,我都支持你。”妻子的支持坚定了张克茂追梦的决心。

“干活再累,我每天也会坚持写作两个小时。”张克茂没有书桌,拿着6寸长的三层板,膝盖便是他最好的写字台。在农闲放牛时,或是在冬天迎着漫天雪花带个披搭坐在草地上,急急忙忙写一阵;在夜深人静时,坐在床上再写一阵……就这样,张克茂笔耕不息,坚持了50余年,先后完成了四部中长篇小说。

出版12万字小说,写自己更写脱贫巨变

走进张克茂家,两个摞满纸张的大箱子格外引人注目。“这里面是小说《三湾汉子》的初稿,是我十多年的心血。从初稿到手稿,我反复构思打磨了足足18次呢。”张克茂又小心翼翼地拿出保存完好的共232页的小说《三湾汉子》的手稿。10多年时间,手稿上的订书针已经生锈了。

《三湾汉子》是张克茂以自己和金紫村村民为原型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不仅写下了自己曲折的命运,也记录了扶贫攻坚以来的乡村变迁。“那是2004年,国家免去农业税费,怀着激动振奋的心情,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半生,产生了一个‘冲动’的想法。”张克茂那双爬满皱纹的手微微颤动,要把自己及一代人经历的苦难命运和顽强奋斗写成小说,激励自己、留传后人。

金紫村曾是贫困村,张克茂也是村里的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张克茂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开始养猪;儿子当上了保安,儿媳也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生活越过越好。2018年,张克茂家成功脱贫,并被评为广元市昭化区“贫困户创业示范户”。

变化的不止张克茂一家。在政策帮扶下,金紫村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村容村貌等都有了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以猕猴桃种植、肉牛养殖等为主的特色增收产业,也在2019年脱掉了“贫困帽”。

《三湾汉子》的最后一章,标题便是《脱贫巨变》。小说里,村子在脱贫攻坚期间建起猕猴桃基地,昔日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主人公张大友的儿子开着小车回了家,全村人都过上了好日子。

“平日里农活多如牛毛,再加上周围人的调侃,几次差点坚持不下去。”张克茂说,有一次把稿子放在田埂上就急匆匆下地干农活去了,可傍晚却刮起了大风,等急忙跑回去,十几页的稿子已经被吹得七零八落。张克茂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赵玉英得知情况后,立刻扎起火把下地,找了半晚上,最终一页不落地把稿子带回了丈夫面前,说:“这不是你的梦想吗?你都完成一半了,现在放弃就是缩头乌龟!”

“妻子的话如同当头一棒敲醒了我。从那时起,我再没想过放弃。”张克茂打磨10余年,终于著成这12万字的长篇小说《三湾汉子》。2021年9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三湾汉子》由当代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张克茂的也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张克茂《三江汉子》手稿内容

薪火相传,为留守儿童义务当家教12年

“那时候我们没机会读书,现在条件好了,要让孩子都上好学堂。”尽管自己命运多舛,但张克茂却古道热肠,在过去的12年里,为当地百余名留守儿童开起了义务辅导班。

张克茂的辅导班开在家里,也开在田间地头。这些年,只要学生有需要,他都会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耐心地为孩子们辅导功课。

有一年,苍溪县永宁镇的一个孩子找他辅导功课。还在山坡上放牛的张克茂,连牛都忘记牵,就为孩子讲起了不懂的知识,当他回过神来,邻居家1亩多的玉米地,也被自家牛吃了个精光。

“当时我给李婶赔付了85斤干玉米。”这件事,张克茂和老伴至今记忆犹新。孩子的爷爷听说了这件事,硬要把玉米赔付给张克茂。为此,脾气一向温和的张克茂还发了火:“是我的牛吃的玉米地,管你啥子事嘛,我赔都已经赔了,以后不许提这个事情。”

“真的挺感谢他的,我们家两个孙子都在他家辅导功课。没办法,我们这一代人,文化水平低,孩子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邻居姜青华感激地说,“有时候,等我来接孩子们的时候,他们把午饭都吃过了。”

张克茂笑道,多个孩子,就是多添个碗加双筷子的事情,自己本身就是庄稼汉,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张克茂的辅导班与其他辅导班还有一个大不同,就是不仅不收费,甚至还“倒贴”钱。除了寒暑假、双休日义务给孩子们做家教外,他还自掏腰包购买新书、好书供学生阅读。

“这些年,没有细细算过到底辅导过多少学生。”张克茂感叹,每当听到孩子们的成绩有进步时,就是他最高兴的时刻。如今,他不仅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他辅导过的学生,也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出大山,有的考上了公务员,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有的当上了人民教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有的进入了车间工厂,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等谷子收了,家里的新房就建好了。到时候,我要在新房里继续写作、继续为孩子辅导功课。”张克茂说,趁着自己现在身子硬朗,要尽己所能帮助更多孩子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记者 张艳玲)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