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文化 > 资讯

放下锄头拿起笔:这儿的农民把生活过成了“诗”

核心提示:午间,家住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南洼子村的56岁农民李立国忙着喂牛。突然间,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拂面微风吹杨柳,金牛遍地耕

 午间,家住吉林省农安县巴吉垒镇南洼子村的56岁农民李立国忙着喂牛。突然间,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拂面微风吹杨柳,金牛遍地耕。”李立国对着手机念了一句,灵感来了,怕忘,给老伴儿发个语音记录下来。

巴吉垒镇是有名的“诗乡”,当地有许多像李立国一样的农民,不仅能劳作,还会挥毫写诗。朝霞、夕阳、种地、养牛……乡村的风景和最朴实的日常生活,都是人们笔下的创作素材,这里的农民把生活过成了“诗”。

“种地是我的主业,养牛是我的副业,而诗是一种生活方式。”李立国种了8垧玉米地,养了10多头牛,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有七八万元,生活的富足让他满足。“有灵感就写点诗,10多年了,自娱自乐,在诗社里发表,还挺有成就感。”

“巴吉垒诗乡诗社”成员在交流诗歌创作。 (资料图) 李丹 摄

李立国说,写诗让他多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正如他创作的诗句:“万里碧云天,四野画峰峦。老汉山坡看,小儿地上欢。”

从最初的打油诗到律诗、绝句,李立国创作的体裁越来越广泛,他还写了不少歌颂家乡的现代诗、散文诗:“美丽富饶的小山村,住着勤劳华夏子民。祖祖辈辈开荒种地,肥沃黑土遍地生金……”

巴吉垒镇隶属的农安县有“黄龙府”之称,是黄龙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诗歌的沃土。从1958年至今,“诗乡”共创作诗歌约15万首,出版了近20本诗集。诗集《满园草绿百花香》面向全国发行,农民诗人管成臣就有作品被收录其中。

“我们的诗大都不太规范,但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对家乡变化和对祖国政策的感受。”谈起创作,72岁的管成臣颇有感慨。

最近,镇里的四合村进行了环保整治,新修了庭院外墙,村路边还栽种了五颜六色的鲜花,管成臣有感而发即兴作诗一首:“建房修墙书诗画,铺路植树栽新花,门前放置垃圾桶,随时清理专车拉,乡村文明树新风,美好家园放光华。”

40年来,管成臣以诗为伴,每当喜悦之情涌上心头,诗句便脱口而出。南洼子村村民李铁梅,五年前也加入了镇里的诗社,写了数百首诗歌。“和诗友们在一起‘碰撞’,能激发灵感,诗歌能够陶冶情操,让我这个围着锅台转的妇女更有文化味儿了。”

今年5月,有感于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胜利,李铁梅创作了一首诗:“风雨送春归,节气升温到。鸟语花香翠柳柔,坡草芽尖冒。大地换新颜,鸿雁传捷报。疫散霾消曙色新,盛世多骄傲。”

在“诗乡”巴吉垒镇,三五农民相约而聚,往往在桌上就开起了赛诗会,虽不似古人那般曲水流觞,但一人一句,对酒当歌,也会合作完成一首首“田园牧歌”。

巴吉垒镇的农民诗人创作并吟诵诗歌,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当地的诗歌文化还打破了地域界限,小镇打造的“巴吉垒诗乡微信小程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诗友参与创作,平台已收录作品7207个。

目前,以巴吉垒镇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的长岭、德惠等县(市)七八个乡镇的农民进行诗歌创作,仅巴吉垒镇就有注册诗歌爱好者4000余人。这些带有泥土味儿的诗歌成了中国乡村变迁的一面镜子。

巴吉垒镇宣传委员王克佳介绍,为了满足辖区居民对正规诗歌教育、诗歌理论的学习诉求,镇政府完善了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诗乡”文化站,帮助农民诗人开展诗歌分享活动。同时,也会在重要节日节点之际举办赛诗会等活动,为大家提供展示作品、以文会友的平台。(李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