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农业园区成双翼 特色产业促增收
七月暖暖的风吹过红红的高粱地,吹过绿绿的稻田,一串串胖嘟嘟的谷穗压弯了高粱的腰,细细长长的水稻昂首挺胸,如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少年,田间一派生机盎然……
这是泸州市泸县“万亩粮油核心区”和“巴蜀鱼米之乡”两大示范区田间的繁荣景象。地里高粱红、稻花香、龙虾肥……农业示范区为“东翼”泸县的腾飞再添羽翼。
农业先行架起“致富之桥”
“活儿少了,收入多了,我很满足!”泸州市泸县百和镇东岳村三社村民尹崇淑开心地笑着。自泸县“万亩粮油核心区”规划以来,尹崇淑将土地流转到集体,同时在该种植区“打零工”,多途径实现了自家增收,日子越发安逸。
泸县以五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东部率先以农业破题,在“东翼”核心区提出“一园两带三组团”布局构想。“一园”指泸永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两带”即泸永江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和沿长江绿色发展带;“三组团”则是云锦镇所在的泸东高铁新城组团,立石镇、百和镇组成的玉龙湖农文旅融合发展组团,和太伏镇所在的国家级绿色能源化工基地组团。
为什么以农业为突破口?“因为农业成本低、见效快,可以最快带动增收、助力‘东翼’发展。”泸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东翼泸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综合统筹组组长王勇解释道。
作为“一园”中的关键部分,百和镇东岳村是万亩粮油地的核心区。据泸县百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杰介绍,“万亩粮油核心区”规划建设2.2万亩,目前第一期已成形4000亩。其中,高粱种植2500亩,预计产量约150万斤,产值可达约500万;水稻种植1500亩,预计产量约240万斤,产值可达约300万。
“万亩粮油核心区”不断建设发展,村民得以通过土地流转、在核心区内务工增加收益。同时,与佳记、郎酒、泸州老窖合作,酒企收购高粱、形成订单,为农户稳定增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接下来,百和镇将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村民可以开起农家乐、卖起小商品,稳而快走在“增收致富路”。
稻虾养殖丰满“龙城羽翼”
稻虾共生,虾为稻提供优渥的肥料,稻为虾打造良好的环境。这样绿色可循环的“双稻双虾”稻虾共作模式,推动了泸县玄滩镇新山村优质农业的发展。
“玄滩镇通过稻虾产业实现农业增收超6000万元,种养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县第一。”泸县玄滩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凯说道。据悉,玄滩镇建成双稻双虾标准化示范基地1200亩,累计发展稻虾共作2万余亩,现有双稻双虾养殖户1239户,实现小龙虾产量300万斤。同时,成功试验并推广稻虾共作“3411”技术,一年养3季、一亩稻田产400斤小龙虾、亩产1000斤水稻、实现收入10000元。
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有二十多年工业经验,却在2017年时干起了稻虾养殖。打算转农业时,高大伦并不被看好,但是如今,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却成了泸县稻虾产业的“领头羊”。
“我们的‘明星虾’去过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是央视的‘常驻嘉宾’呢!”提起自家的虾,高大伦十分自豪。正月的早虾、腊月的晚虾,一年四季都能稳定供虾,让高大伦的虾远销北京、天津、江浙等省外城市。而“明星虾”同时也是“致富虾”。双稻双虾发展模式将村里的撂荒地利用起来,实现土地增值,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100余人回乡就业、20余人回乡创业。
廖萌就是回乡大学生中的一员,目前在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技术总监。网络工程专业的廖萌毕业后从事了四年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因为热爱小龙虾、看好稻虾产业,决定返乡。工作的四年间,廖萌研究起了稻虾养殖,回乡后的第一年开始了室内养殖,初出茅庐的他第一季就赚了20多万,这让他信心倍增。
经验逐渐丰富、体系逐渐完善,廖萌加入了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社员解决养殖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尝试起了自产自销,今年建起了育苗池,保证了虾的品质,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合作社越办越红火,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新山村稻虾产业走上了正轨。
一亩亩水稻、一斤斤龙虾丰满了“东翼”的羽毛,“龙城”日渐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农业示范区绘成了泸县“巴蜀鱼米之乡”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