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下来如何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就新时期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潼关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四镇一办、28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6万,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片区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4个,贫困户5024户15832人。经过持续奋斗,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024户1583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014年初的3166元增长到2020年末的11641元,年均增幅24.2%,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顶层设计上有效衔接。调整充实了潼关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立了潼关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协调推进,其他县级领导分头推进落实的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了定期报告、协调推进、督导考核工作推进机制,制定下发了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包联责任清单,夯实了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有力推动了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二)在扶持政策上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工作中,出台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311项,其中在县级层面建立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产业扶贫带贫益贫机制》、《潼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潼关农村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办法》等19个,指导镇村及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长效机制292个。出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和健康、教育等1+25配套政策,将乡村振兴列入全县“十项重点工作”专班推进。通过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使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从而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三)在方法措施上有效衔接。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产业振兴有效衔接、稳岗就业有效衔接、组织和人才振兴有效衔接等13个专项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定期组织自查,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各项部署和工作措施落地见效。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横向倒边、纵向到底的1013人的县镇村组四级网格化监测预警队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全县28个村(社区)进行综合研判,重新调整包联单位,实现了县级领导、包村部门、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包村全覆盖,构建了省市县118家单位包联、28名第一书记和83名驻村队员下沉一线的工作格局。
(四)在考核机制上有效衔接。制定《潼关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各镇(街道)、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全面落实精准管理“四支队伍”《十六条措施》,不断强化对驻村帮扶干部的管理考核,形成“精严细实、晒比拼超”良好工作氛围,通过惩戒约束手段,为乡村振兴工作戴上“紧箍咒”,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让工作落实落地。
(五)在产业体系上有效衔接。立足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扣软籽石榴、花椒、潼关肉夹馍、种鸭和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布局,推动“三产融合”、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全县累计栽植软籽石榴5万余亩,产值1.8亿元,全力打造中国软籽石榴第一县;进一步延长花椒产业链和附加值,在巩固13万亩花椒面积的基础上,发展深加工企业10家,产值突破4亿元;持续拓展潼关肉夹馍产业,打造“互联网+乡村振兴示范区”,双方在本地优质品牌推广、职业技能培训、智慧旅游建设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目前,潼关肉夹馍直营店有3000余家,年产值2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21年,潼关县“十村同建”探索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二、存在问题
潼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虽然整体进展顺利、态势良好,但距离群众的期盼和后评估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工作重心有待转变。做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变,从贫困户、贫困村转变为所有农户和所有行政村,从“两不愁三保障”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二是内生动力有待激发。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部分群众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全县除软籽石榴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实力普遍较弱,开拓市场和防范风险能力不强,农村致富能人较少、带动能力弱。四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部分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将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缺乏长效管护措施。且各村民小组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统,垃圾收运成本大。五是劳动力就业比较分散。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难以满足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用工需求。
三、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条块结合”的特征。下一步,该县将认真落实落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具体要求,明确县级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责任,从产业培育、队伍培养、设施改善、城乡并轨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集中力量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一)从产业培育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软籽石榴、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千亩大樱桃、千亩黄金桃、千亩设施果菜等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做好农产品推广销售对接工作,建立农产品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沟通机制。二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优先安排在产业发展好的镇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三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产业带贫益贫能力。积极推广“四跟四走”“功能性党支部+”等产业扶贫和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增强产业扶贫的带贫益贫效应。
(二)从队伍培养入手,做好人才衔接。一是充分发挥党组织引聚育才优势,持续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注重从村级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推动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二是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支持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通过举办乡贤人才座谈会等形式,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到乡村振兴一线建言献策、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三)从设施改善入手,做好基础衔接。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持续改善村容村貌。一是坚持统筹推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目前存在的突出短板;二是合理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做好“空心村”和空闲宅基地的整治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着力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普惠效应和溢出效应。
(四)从城乡并轨入手,做好服务衔接。一是着力提升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加强乡村治理工作,大力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经过一定的再创新后,形成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大力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的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三是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真正成为具有乡土气息、传承乡村文明真善美的幸福家园。
(五)从机制建设入手,做好政策衔接。参照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做法,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相对贫困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和要素活力。在领导体制上,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组织机制。在工作机制上,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统筹衔接的工作机制,积极用好在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工作体系,从而更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作者系中共潼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