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福建

走进福建闽清县白河江村—— 收入好不好,橄榄树最清楚

核心提示:季夏,是一个绿暗红稀的季节。车过福建福州闽清县闽江大桥,便是水碧山青的闽江北岸梅埔村里的白河江自然村,满眼着绿。而白河江

季夏,是一个绿暗红稀的季节。车过福建福州闽清县闽江大桥,便是水碧山青的闽江北岸梅埔村里的白河江自然村,满眼着绿。而白河江村民自古靠江并不以打鱼谋生。而是种植橄榄闻名全国,享誉东南亚。

橄榄,从结果到成熟,果皮始终呈青绿色,又叫“青果”。在我们山区老家房前屋后,田间地角,依稀可见,但大多数是村民零星散种,作为家用零食。

站在白河江村口,眺望着蓝色的闽江水,把县城一分为二,形成闽江南北两岸万亩橄榄带。温暖滋润的闽江水,孕育出“天堂之果”美称的闽清橄榄特别韵味。闽清成为著名的“中国橄榄之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地盛产的“檀香”橄榄,清脆甘甜,早在三国时期,被东吴国列为皇家贡品。


小村风景宜人,绿意盎然

小车翻过一个山苞,进入白河江十里山场,它背靠白蟒山脚下,虽是山,山不高;怀拥泱泱闽江水,江风可以驱散水气冷团,不担心霜冻,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是福建省橄榄种植最佳区域。更重要的是橄榄周期长,百年不老茬。在果农们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全县最大最好的橄榄主产区。

徜徉这翠绿闪亮的山坡,青碧的橄榄树密密麻麻,沿山峦、沿山腰、沿坪坡漫延而上,一排挨着一排,牵手相望,千山一碧。边坡上长着高大挺立的松树,还有那直刺蓝天的杉树。这些树木有的是天然,还有些人工造林。它们都是保护山场里橄榄树的一道生态屏障。这里的橄榄树大径粗,长得一蓬一蓬的,像似把张开的大雨伞,为大地保驾护航;这里的橄榄种植规范,排列有序,成方连片。很多树权经过明显修剪,枝条不再乱长交叉,冠形也很标致,生长旺盛,我很愕然。正在橄榄园劳作的白河江橄榄种植大户张孟秋说,现在白河江榄农们选择科学种植道路,橄榄不再种得越密越好,而是要学会适当“减法”,对那些树径底部的阴枝要及时剪切,避免与主枝争营养。这样让果园植株空间变大变宽,光照多,通风条件好,有利于橄榄园农事劳作,更重要的是青果结实多了,品质也好了。

40多年前,在闽清,橄榄产业仅处于一个零星散打、小规模的萌芽阶段。听白河江村民说,1956年,外福铁路建设,国家征用白河江大部分橄榄地;七十年代,村民们砍树造田种粮食,橄榄面积一度锐减。

但历史的星空总会赋予“闽清橄榄”闪烁的光环和美丽的风景线。改革开放初期,全县重塑橄榄产业,但速度不是很快,真正得以长足发展的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那时起,闽清开始做大“山”的文章,把丰富的林果资源转化为商品优势,全力打造闽江两岸万亩橄榄带。

“我们要依山靠山,依江靠江,广种橄榄,发展优势商品经济。”闽清县橄榄种植大户黄周述回忆说,也正是从那一年起,县里因势利导,动员全县人民沿江沿岸,开发荒山荒地,掀起一股种植橄榄热潮。而位于闽江岸边的白河江村民们,自然不甘落后,家家动员,人人上阵,在山坡广种橄榄。几年之后,果见成效,荒山长满橄榄,绿色重回大地。

今天,我们漫步于闽江沿岸,望见每一座山坡,每一条河岸,甚至每一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茂盛着一棵棵新绿的橄榄树。据说全县种植6万亩橄榄树,年产量6000万斤。而白河江作为村级下面的一个自然村,全村85户人家种植3000多亩橄榄,户均350棵。最多的农户有1000多棵,少的也有100来棵,成为福州市“橄榄第一村”。


小小橄榄惹人爱

“我家种植5片橄榄园,面积100多亩,去年产量11万多斤,平均单价25元,年总收入200多万元。”在白河江马虎坡山地里,皮肤黝黑的橄榄种植大户张孔江难掩其满脸喜悦之情。“孔江一号”和“孔江二号”是橄榄园看家产品,平均收购价格每公斤400多元。最好的一个品种是三菱榄,市场价每公斤可达2000多元,按照每公斤110粒计算,每粒单价高达20元。

“过去一斤橄榄卖六七元,现在一粒橄榄可卖到20元,一粒价格顶过去二三斤,这种单价高出我的预料之外。”问及致富“秘笈”,张孔江笑着答,“种植橄榄,品种最重要,优质的品种才能长出‘金果子’。”

原来,今年60岁的张孔江是全县最早推广橄榄新品种的带头人,至今他还是县橄榄行业协会秘书长,当地人称之为“橄榄大王”。

张孔江1981年7月高中毕业后,跟随父辈扎根山区,种植橄榄。三十几年间,摸爬滚打,虚心学习,掌握一套橄榄种植技术。20世纪90年代,张孔江承包村里一片橄榄园,发现有3棵橄榄果子总被老鼠喜食,心生好奇。他通过品尝,发现这3棵橄榄果子特别甘甜。于是,他把这3棵橄榄枝条分别嫁接到自家的橄榄树上试验。并且,按果子特点,取名“大个子”、“小个子”和“二号”。收获不小。如今,除“大个子”淘汰外,其余两个品种还在种植,其中“二号”就是知名的“梅香二号”。

山道边,映入眼帘的是片绿油油的橄榄园。在这个五六十亩的山腰里,种植着清一色的“梅香二号”橄榄。它是张孔江自主培育的一款新产品。眼见树叶单叶互生,成对排列两边,侧生于小枝,叶色呈灰褐色,微风吹拂,树叶显得银光闪闪。

说起这款新品,张孔江头头是道:“与其它橄榄树种对比,‘梅香二号’橄榄树结的果子,两头细尖,外皮淡黄色,始尝稍有苦涩,嚼后清香可口。在鲜食类橄榄中备受市场青睐,主要销往广东浙江等地市场。”更让张孔江得意的是,“梅香二号”橄榄树种既耐旱又抗病能力强,一棵嫁接15年以上的中树,可产果500公斤左右。去年,市场鲜果批发价每公斤40到47元之间。有的一棵树年可收入2万多元,是全县推广的主要橄榄新品种之一。

从自繁自育到引进新品种,张孔江走过了一条平凡之路。

四季更迭,一“榄”情深。20世纪90年代末,广州市场上有一款名为“檀香”橄榄十分畅销,每公斤销价十五六元。张孔江得悉后,立马赶往广州产地考察。而白河江在清朝康熙年间,曾有种过其品种。说明白河江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适合“檀香”橄榄生长,种植可有期望。主意打定后,张孔江毫不犹豫花费数千元,购买枝条上百根,带回家进行嫁接。

用张孔江话来说,培育一款优良品种,赶不得,急没用,是一条漫长之路,要靠人的意志和时间来遂磨,方可水到渠成。在这20几年间,张孔江每逢橄榄收获季节,会与村里几个榄农遍访周围几个县市橄榄产区,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收集各类橄榄新品种50多个。经过改良培育,从中筛选出优质新品种11个,作为村里主栽品种。像“灵峰”“梅香二号”和“小个子”等六个产品,多次荣获市县评比金奖银奖。特别是2017年福州市鲜食优质橄榄评比中“金奖”得主“梅香二号”,现场拍卖出5公斤2.5万元的高价,每公斤单价5000元,让人赞叹不已。

绿海绵延,处处青山。生长在山坡上的橄榄树结实果子,也就中指头那么大,但改良后的口感清脆,肉质细嫩,嚼之无渣,回味甘甜。没有改良之前,一棵橄榄树产果几十斤到上百斤,改良后每株可产果三四百斤;过去地里种粮食,二三亩难养一家人,改种橄榄树后,一亩地少则七八千斤,收入可达一两万元。过去白河江村民住土房木屋,现在盖的是漂亮小楼房;以前,白河江人外出打工多,现在,村民倦鸟回归种橄榄。

青瓦片、白粉墙、坡屋顶,古居洋楼,交相辉映,乡愁小道,幽静蜿蜒……从昔日“茅草山”到今朝橄榄村,在白河江人看来,“收入好不好,橄榄树最清楚”。

橄榄白色小花开满白河江马头坡山道上,我不期而遇橄榄种植大户张孟涵。“现在白河江家家都种有橄榄,全村312人创造出5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种植户均收入60万元。”张孟涵话匣子一下子打开。

村民有钱后,第一件做得是修缮祖厝和古厝,大家饮水思源,感恩祖先馈赠这块“风水宝地”,带给村民滚滚不尽的财源。我问,一年收入多少?他仔细地跟我算了一笔账:按一棵橄榄树产果2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12元,一棵树收入2400元。我家种有810棵,去年总收入大概195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全家五口人均纯收入16万元左右。“有了钱怎么花?”他自豪地说,城里购买一套房子外,剩余钱用来扩大再生产,争取来年更大丰收。张孟涵还告诉我,在村里,他只能算中户收入,还有比他收入更高的人。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盖了房或者买上城里房,还有小车开,生活越过越富裕。

一路走来一路看,橄榄青青,绿色满山野。绿色,不仅给当代山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而且从根本上改变“青山白挂”的现象,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闽清这块火热的土地上得到印证。

作者:陈其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