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资讯 > 特稿

塞上江南展画卷

核心提示:宁夏罗山脚下的枸杞喜获丰收。贺兰山麓,葡萄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黄河岸边,田连阡陌、稻麦飘香,处处丰收盛景;六盘山下,绿

20220813_001_05_1282.jpg

宁夏罗山脚下的枸杞喜获丰收。

贺兰山麓,葡萄园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黄河岸边,田连阡陌、稻麦飘香,处处丰收盛景;六盘山下,绿意茵茵,村庄错落有致……塞上江南宁夏,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宁夏考察调研,为宁夏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春华秋实。宁夏农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6931元提高到2021年的15337元;粮食连年丰收,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8.4%;枸杞、葡萄酒、奶业等走向全国,产业“颜值”更高、“气质”更佳;22个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塞上乡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突出特色 提升价值 打造品牌

最近天气炎热,银川市西夏区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园里却是游客如织。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十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矿产采空区。恢复生态、种植葡萄、酿葡萄酒、酒庄务工、经营客栈……回首十年,村民感慨道:“我们是闻着葡萄果香奔小康的!”

今年,源石酒庄的800亩葡萄十岁了。这十年,是葡萄的生长期,也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成长期。从推进区域化布局到标准化生产,从品牌化经营到融合发展,“十年磨一剑”,如今,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2.5万亩,是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酒庄酒产区;现有酒庄(企业)实体228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国内产区排名第一,综合产值达300亿元。2021年,全国首个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落户于此。这些成绩得益于自然禀赋,也少不了精心培育,更是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方向奋进前行的生动实践。

兴一个产业、创一个品牌,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努力实现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小产业向全链条、创品牌向创标准转变。

好种子,在宁夏。7月27日,第九届宁夏种业博览会如约而至。作为石嘴山市平罗县的三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种子总产量达2100多万公斤,总产值达4.2亿元。自2013年启动自治区育种专项以来,宁夏累计培育新品种29个(其中国家级7个),13个良种繁育基地和南繁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成效,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奶牛、肉牛和滩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100%、88%和90%。

好品牌,走出去。7月,240多家知名农业企业,带着600多种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宁夏品质中国行”推介活动,在广州和福州亮相。近年来,宁夏全力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60个。中宁枸杞、盐池滩羊、宁夏大米、灵武长枣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宁夏枸杞”跻身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前十位;盐池滩羊肉四上国宴、成为北京冬奥会指定食材,冷凉蔬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登上国际舞台,在深耕“宁字号”、擦亮金招牌这条路上,宁夏走的每一步,都扎实稳当。

路子对了,步伐更加坚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集研发、种养、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相信,宁夏的农产品必将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推进高效节水 提升高标准农田 提高附加值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一个“凭”字,道出了黄河之于宁夏的馈赠。如何珍惜、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是宁夏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答好的考题。

只需点击手机软件,水闸便能自动缓缓升起,汩汩水流奔向农田……在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于祥村,村党支部书记周新社操作着智能节水设备。这条支渠上60多座手提式闸门,都已换成可遥控闸门,实现水量控制智能化。

“相比大水漫灌,使用滴灌技术每亩每年可节水上百立方米,而且水分直达作物根系,正好实施水肥一体。”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万亩瓜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曹辉说,现在采用智能水表精确控制用水量,配合应用滴灌技术,甜菜心亩均增产300公斤。

量水而行、节水优先、高效利用,十年来,宁夏大力发展灌区农业节水增效,定量分配实现精细管理,科学用水促进节水增效。全区高效节水农业48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1,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今年4月,宁夏全面启动建设百万亩深度节水示范区、百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百万亩高效补灌示范区“三个百万亩”高效节水农业项目,把每一滴宝贵的水资源都用在刀刃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在宁夏的山川大地,以“高”落笔描绘农业图景的,不只在节水。

看着层层叠叠的高标准梯田,在彭阳县陡坡村生活了73年的张耀儒感慨万千:“以前这里叫滚牛洼,就是说这里牛踩上去都站不住。”经过旱作高标准梯田建设,“皮条田”变“大块田”、“坡地田”变“水平田”、“无路田”变“农机田”。“现在不需要我自己动手了,从合作社雇了农机来干,我看着就行了,以前种的粮只刚够自己吃,现在1年能收入1万多块钱。”张耀儒自信地说。

十年来,宁夏抢抓国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历史机遇,截至2021年末,实施项目1272个,累计投入148.3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87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8.6%。地平整、土肥沃、路相通,曾经广种薄收的“土疙瘩”成了蓄水聚粮的“香饽饽”,宁夏蹚出一条通过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打造现代农业强区的新路子。

稻秧摇曳、鸭群嬉戏、鱼儿翻腾,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实现了立体种养、一田多用。除了种养,一幅幅巨型稻田“画作”吸引游客打卡,在此还可品尝美食、体验农趣。“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观光园形成一条产业链,为农户“延”出了好日子。如今,“稻渔空间”模式已在全国推广。

十年来,宁夏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截至2021年,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38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中宁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9家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高”落笔,宁夏书写着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答卷。

口袋富了 村容美了 村民乐了

宁夏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也曾有着“苦瘠甲天下”的困顿。十年来,宁夏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一鼓作气、尽锐出战。80.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累计有123万贫困群众从“穷山沟”搬到了“米粮川”。宁夏移民群众占全区农村人口近半数,如何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就是移民村。2016年,中烟“飞地”肉牛养殖园区建成,整齐的牛圈、现代化的牛舍,改变了村民的养殖习惯,也成为村子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依靠企业和扶贫车间,弘德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0686元增长到2021年的1.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42万元。2021年,宁夏在移民安置区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9.3亿元,发展特色种植78.7万亩,实现移民就业21.2万人。

十年巨变,更多变化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里。

村外是层层梯田,村里是水泥巷道,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个个清新亮眼的小菜园、小花园……走进西吉县白崖乡库房沟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常住人口175户的村庄,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67元。而几年前,这里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户户门前堆满牛粪柴草的模样。近年来,通过拆除土坯房、整理庭院、清理垃圾、栽树绿化等方式,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西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样板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大力开展危窑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卫生户厕3.9万户,普及率达到62.2%,整改问题厕所3.4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比例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连续3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自然村通硬化路比重达95%,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户全覆盖……村民们过上了和城市里一样便捷的生活。

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美丽乡村建设正酣,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诗意画卷,在塞上大地徐徐展开、越来越美。(记者 张国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