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全国 > 浙江

浙江开化:清水鱼化身“共富鱼”

核心提示:提到开化县,不少浙江人会垂涎欲滴。这里地处钱江源头,浙皖赣三省的交界处,除了以风景秀美而著称,各路美食更是名扬天下。其中

提到开化县,不少浙江人会垂涎欲滴。这里地处钱江源头,浙皖赣三省的交界处,除了以风景秀美而著称,各路美食更是名扬天下。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清水鱼。置于大瓷碗,鱼汤浓如白乳,鱼肉晶莹似玉。喝一口汤,浓郁鲜美,吃一块鱼,细腻嫩弹。

殊不知,这不仅是一条味美鱼,还是一条“文化鱼”,其古法养殖始于北宋年间,至今仍源远流长,更是一条“共富鱼”,年产量2350吨、总产值2.5亿元,农民利用空闲时间便可户均增收近6000元。一口塘,一条鱼,堪称山区农民的致富好路子。

最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专门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2020年,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那么,当地是如何养活这池清水鱼的呢?

古法养鱼传千年

沿着何田溪溯源而上,来到何田乡柴家村淇源头自然村。村庄不大,小溪穿村而过,山区空间逼仄,建房只能立于溪畔。这在浙江山区司空见惯,精妙之处在于房前屋后的鱼塘。

此塘采取“流水坑塘养鱼法”,是典型的古法养殖系统范式,即在靠近溪流山泉之地,挖坑筑塘,引水养鱼。在何田乡《汪氏族谱》中,曾有过记载:北宋咸平年间,汪氏族人从徽州婺源迁居开化,适时,汪氏先祖好读书修心,以养鱼养性,特“塘开一鉴”,以此养鱼,寓意家族堂开未来。

若北宋时期,尚属汪氏族人之雅趣,到了明末清初时,开化境内挖土石砌鱼塘较为普遍,鱼池七八平方,以养殖草鱼为主,适当投喂青草即可,但产量不高,数量也极少。原因是山区水温较低,鱼的生长较缓慢,一般每年只长1斤左右, 实为淡水鱼中珍品。

流水养鱼,看似简单,内有乾坤:清溪常年迂回曲折于峰谷之间,顺势而下流入茶园、梯田和坑塘,形成一条生态系统的纽带;而山地、森林、溪流、茶园、坑塘、村落等,又形成了复合型农业生态系统;流水坑塘,一进一出,循环利用,青草养鱼,淤泥还田,同样也是生态循环。

得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020年,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开化清水鱼养殖面积也从何田、长虹、中村等主要乡镇,逐步发展至全县范围,涌现出11000余口清水鱼塘,共有6200多户养殖户。


图为开化县何田乡禾丰村的清水鱼生态养殖示范园

为了守正,一方面,开化延续和传承好古法养鱼模式,另一方面,将更多注意力聚焦护水护渔,杜绝高密度养殖污染源,并在辖区主要流域组建护渔小分队,联合民间河长、护渔志愿者、辖区派出所等开展各类行动,确保水质优良,为高品质养殖打基础。全县连续31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投放各类鱼苗4亿尾。

历久弥新促升级

在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根良看来,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固然需要坚守根源和文化传承,但养殖业作为传统产业,低小散已成为制约产业迭代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一道主要瓶颈,就目前而言,开化清水鱼水面超过千平方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仅42家。因此,只有适应需求侧变化,以标准化来推动供给侧的规模化、集约化,才能让“老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此,县里专门推出地方标准《开化清水鱼的养殖技术规范》,清水鱼养殖协会制定了行业团体标准。“协会标准高于县标准,目的就是要保护好开化清水鱼这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以及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发展要求。”开化县水产协会会长方进林说。

为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以山海协作为契机,开化构建起“省级院所+县级三农强基战队+乡土专家”科技服务体系,合力解决病害、模式、苗种等问题,并实施渔光互补、跑道养殖改造等提升行动,引进长江水系草鱼原种,提高本地苗种产量和良种化程度,有效破解了清水鱼品种单一、规模不大等制约。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县里成功引入“池塘养殖+生态净养”养殖模式,将池塘养殖的商品鱼引入开化优质水源,通过接力养殖方式开展生态净养。

数字化是开化清水鱼历久弥新的最大亮点。眼下,全县不少鱼塘系统引入了智能水质传感器、智慧监控等设备,实现实景呈现、水质监测等八大功能一体实现。云上一张“GIS鱼情图”,鱼产品状况、病害情况等养殖指标一览无余。采购方、消费者手机一扫码,便可查看专属“鱼日志”,辨别真假。目前,开化已制定10万张“专属鱼码”,基本实现优质清水鱼“只只触网、条条可溯”。

“这个‘鱼码’价值巨大,通过溯源索引,可运用大数据分析销售市场热度,再反哺到养殖前端,进行更精准调控。对政府而言,也能根据主销区和销售旺季,来排布营销网络和传播投放,不再像过去两眼一抹黑,实现有的放矢。”吴根良表示,依托“清水鱼致富”平台,全县已精准销售200吨优质清水鱼,订单销量达400吨。

做强做大有良策

山区养殖清水鱼,本就空间有限、产量不高,光从体量说,很难做强做大。但吴根良的观点是,不看产量看产值,扬长避短在于提升品牌附加值,以及从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物以稀为贵,我们的产业发展定位就是精细化高端路线,面向小众群体,实施专营‘点对点’配送。”

据了解,在品牌营销上,目前,开化已在省内山海协作地区开设多家配送中心,生产发单在开化、销售下单在杭州,保证清水鱼的原产地特性;同时,加强与盒马鲜生、西湖国宾馆、世茂君澜等大客户渠道建立合作,成为其高档菜品的原材料供应地。

名气陡增,加上渠道精准,近几年,开化清水鱼身价提升十分显著,塘边价格一斤在25到35元的区间,是普通草鱼的4-6倍,而到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餐桌,价格甚至达到6到8倍。方进林准确嗅到这一巨大商机,如今拥有32口鱼塘,年产4万多公斤清水鱼,并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养殖清水鱼,并且他已开始将目光慢慢转移到上游的育苗培育与下游的预制菜。

“建设育苗培育基地,在于从源头开始把控清水鱼的品质,如此一来,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得以更标准、更优化,这不仅是一个巨大产业,也是造福一方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而发力预制菜,既便捷又高效,更加贴近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也更容易做大市场。”方进林信心满怀。

为了与消费者更好地形成互动,开化还首创了清水鱼绿色期权销售模式。简言之,就是购买者可通过“吃带自由”“售养自由”“帮扶自由”等认购方式,对指定鱼塘所养的清水鱼拥有到期处置权,不仅增加了客户黏性和附加值,还解决了养殖垫资多、成本高、风险高、收益慢的问题。

如今,开化清水鱼不仅仅是一条鱼,更是山区好生态的“旅游代言人”,正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鱼”。通过几年来的渔旅融合发展,开化改造了一大批流水坑塘,完善其配套设施,增强休闲游憩功能,诸如“鱼香小镇”、长虹清水鱼综合体等各具特色渔业风情村应运而生。(记者 朱海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