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不会掉泪,但还是忍不住。”回忆起创业的辛酸,张文玲的眼泪夺眶而出,“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也更加明确了家政职业化的目标,要让家政从业者凭本事吃饭。”
张文玲是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也是朔州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爱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令人艳羡的光环背后是一个八零后的奋斗故事。
时间回溯到2009年,已干记者近7年的张文玲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了家政行业的发展前景。
“最初朔州市的家政市场还很不规范,客户的观念中,认为家政就是打扫卫生,自己随便雇个人就行了,根本没必要多花钱找家政公司。”她说,做标准、做规范是趋势,于是成立了爱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现实远比想象的艰难。客户不会坐等着上门。她只能骑着电动车走乡串户,从城东到城西,从个人住户到小区,从小区到整个社区,看见装修的门面店就主动上去介绍业务。
“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不能返回公司,一张纸片铺在地上就睡。有时碰上电动车没电了,只能推着走。”她回忆说。一家一户的家政打扫下来,虽然累,却也积累了客户,赚得了口碑。
2010年,在给一家企业做完开荒后,凭着干活细致,企业和她签订了长期保洁合同,坚定了她走下去的信心。
稳定了客户,但是劳动力的缺乏迎面而来。“还得一个一个的招工,对员工进行培训,进行思想教育,让其体会通过自己双手挣钱的快乐。”她说。
2011年,张文玲创办了朔州市爱心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组织社会上的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创业等培训。
这些年累计培训大学毕业生达1.2000万人,社会闲散待业青年9000多人,完成了“学校+基地+岗位”的有效对接。
瞄准务工农民这个群体,公司专门针对朔州市周边的贫困乡镇、贫困村人口做专业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家政服务、保姆、病人护理、养老护理、保健按摩、家庭保洁、物业管理等职业技能培训,让走上社会的务工女性做到持证上岗。
一步步稳扎稳打,公司开设了保姆、养老护理、钟点工、月嫂、育婴师等服务项目。2014年,她尝试发展新兴业务,率先在朔州推出保洁套餐业务,完成了由单一固定业务升级成为套餐式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渐渐向好,张文玲最初的想法愈加强烈。“让家政人员凭本事有尊严的吃饭。”2017年9月,她组织朔州市138家家政服务企业成立了朔州市家政服务协会,完成了朔州市家政行业集体工资协商第一次会议,为家政人员争取到了基本劳动工资保障,引进家政责任险保障他们的人财安全。
不懈的奋斗让张文玲在2018年1月被选为山西省人大代表。从此,她的生活里多了一项使命,为家政从业者这类群体的利益建言献策。
在山西省人代会上,她先后提出《家政人员技能培训》、《关于家政服务与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建议,推进相关部门推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地区的办学质量,帮助企业摆脱发展过程中内力不足的困境。
今年,看到农村存在的聋哑残疾人,她果断建设了小型箱包加工厂,解决了20多人聋哑脱贫人口的就业增收难题。同时,对他们上门开展免费的技能培训工作。
从爱开始,用心服务。坚守这份初心,如今的爱心家政已发展为集家政服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物业、养老服务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家政公司,公司固定员工196人,临时员工3000多人,累计解决了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作为省人大代表,不仅要为家政这类群体代言,接下来要通过公司标准化的技能培训,让从业者持证就业,打造‘晋嫂当家’劳务品牌,建立员工制度,推进家政职业化。”张文玲说。
记者 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