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财经 > 人物

新时代的“新农人”:发展“立体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核心提示: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长生镇三合社区,这里的“立体农业”让人印象深刻。山坡上种植的大片毛叶山桐子树已经挂满了深黄

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长生镇三合社区,这里的“立体农业”让人印象深刻。山坡上种植的大片毛叶山桐子树已经挂满了深黄色的果实,树干上种植着中药材铁皮石斛,山桐子林下则种植辣椒和中药川射干。“在这里,一份地有三份收益。”当地村干部介绍。谁曾想到,这个焕发着现代农业活力的小山村,就在几年前还是传统农村的模样。这些变化背后的“导演”,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女性“新农人”,她叫廖秀兰。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长生镇地处彭水县东部,位于大山深处,镇上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村民多年来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为主。当年的廖秀兰也一心想走出大山,到城里去打拼。于是她外出务工,经过多年创业,终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能干人”。但她每次回老家,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就会思考如何让家乡摆脱传统落后的面貌。走出大山十几年后,她毅然决定回乡做一名“新农人”。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经过多方考察,2016年,廖秀兰决定在当地发展毛叶山桐子,作为改变山村面貌的长效产业。毛叶山桐子是含油量较高的高大乔木,也是生产优质食用油和高级护肤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具有产量高、出油多等特点,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彭水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十分适合栽种。通过一年的实验种植,让廖秀兰增强了信心。2017年,她流转了3000亩土地,采取 “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当地种植了2000多亩毛叶山桐子。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毛叶山桐子从种植到挂果要5年时间,前期投入时间长,这让当地群众很难接受。思考再三,廖秀兰想出了一个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计划。通过探索“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山坡上种山桐子,山桐子林下种植辣椒,树干上种植铁皮石斛,林下的土地除了发展传统粮食作物,还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川射干。每到春季,川射干种植基地内盛开的鸢尾花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在廖秀兰的带动下,当地村集体还打造了石斛园,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廖秀兰探索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短期的资金问题,而且随着规模化种植,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良田好土,从上到下的空间实现了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彭水属于劳务输出大县,不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廖秀兰就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参与管护工作,让山桐子在这里“安家落户”。通过在基地内务工,几百名妇女有了额外收入。为此,她的种植基地还被评为“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技术方面,廖秀兰不惜重金,从外面请来技术员和专家团队,逐一解决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她还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和后备技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廖秀兰也逐渐成长为山桐子种植方面的“土专家”。在基地内,经常可以看到当地农技专家在山桐子树下指导村民种植管护的身影。新华网发(赵勇 摄)韩梦霖 文

彭水县农业农村委组织的青年农场主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也帮助解决了廖秀兰在种植管理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彭水县农业农村委还指导廖秀兰从外地引进了优质山桐子树苗,并且在种植过程中为其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另外,当地政府还为她的基地修建了“产业便道”,极大地方便了产品、生产物料的运转。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2021年,廖秀兰最早种下的2000多亩的毛叶山桐子实现了初挂果,产值40万元左右,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村民找到了增收门路;而她种下的600亩川射干也与四川一家药企签订了购销合同,每年的产值达到七八十万元。 廖秀兰通过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实实在在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新华网发(廖唯 摄)韩梦霖 文

“秋天的时候,山桐子丰收了,这里满山遍野都是火红色,场景相当震撼。”现在,廖秀兰已经着手对山桐子和中药材川射干进行深加工,把山桐子、川射干的附加产值进一步开发出来,力争打造成彭水农产品的一张“新名片”。廖秀兰,这名新时代的“新农人”,正带领着当地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让曾经落后的小山村“变了人间”。(廖唯 摄)韩梦霖 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