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ALT
您的位置 首页 > > 乡村

跨界融合点亮乡村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创新农文旅融合促发展

核心提示:五倍子花正纷纷,丛间蜂蝶自成群。望中花海知何处,秋意醉入瓦窑村。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国家森林乡村”——瓦窑村,一群群忙

五倍子花正纷纷,丛间蜂蝶自成群。望中花海知何处,秋意醉入瓦窑村。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国家森林乡村”——瓦窑村,一群群忙碌的蜜蜂正穿梭在割藤坡、后龙山、姑奶峰等群山之间,览尽风光、采花成蜜,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所见即所得,体验式销售”的割蜜服务方式,认购天然土特产——“五倍子蜂蜜”。这只是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以“筑固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五个一”行动,围绕探索农村产业发展路子,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林蜂、林苗、苗果、林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形成了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花文旅:半小时生活圈休闲好去处

周末去哪玩?从白云区CBD开出五公里,20分钟可见对门山村。

盛夏,是对门山村最美的季节。一大早,62岁的叶明英正和三五同伴在对门山村成片的绣球花前“打卡拍照”。“在对门山村,除了能欣赏美景,还能品尝到用花卉做成的各类美食,幸福感十足。”。叶明英开心地说。

过去的对门山村贫困落后,村民主要种植香葱,番茄,辣椒等传统农作物,村集体收入匮乏。为破解难题,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集体经济转型,2016年,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将对门山村村域200亩荒山进行流转,同时引入黔花香生态农业科技种植特色产业,以花为媒,打造花趣坊现代农庄,开发花卉相关产业链,以花卉种养业为主,打造花卉苗木生产销售、食用鲜花、干花、特色花餐、花卉工艺画制作等特色花卉旅游产业链,着力向花卉新兴产业特色村转型。

此外,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对门山村相继建成乡村农庄摄影基地、大学生研学基地。2020年以来,对门山村年接待游客20000多人次,年收入100多万,辐射带动500多农户发展花卉苗木产业,辐射带动面积达1000多亩。

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培育适应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贵阳市白云区依托“微花园”创建项目,在对门山、新村、冷水等村建设“微花园”,培育绣球、映山红、樱花、金银花、三角梅、四季硫化菊等花卉,同时打造花卉苗木产加销、休闲、观光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体系,使得一二三产充分融合。

果文旅:百姓敲开致富门

进入8月中下旬,祁山村的李子林里,一个个饱满的李子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果农张清超和往常一样,正忙着在果园里招呼采摘李子的游客。“‘黔脆香’李子又脆又甜,10块钱一斤,可以先尝后买!”张清超对着游客吆喝道。

祁山村的李子“黔脆香”,是当地的“网红”水果。“除了现场采摘,现在不少人还通过‘抖音’在线预定,今年的产量70万斤左右,按每斤10元售出,年收入差不多有70万余元。”张清超告诉记者。

2018年,小山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祁山村修建生态采摘园种植精品李子“黔脆香”,四年前百余亩还被抛荒的土地,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民自愿以闲置土地入股合作社集中管理经营后,岐山村百余亩闲置土地不仅全部栽种上了“黔脆香”,且亩均增值上千元。

从曾经“数百亩山坡荒地,村民无心种地”到“家家无闲田,户户有增收。”小山村党支部花了“大力气”。

“当初有一些老百姓不愿意种,怎么种?卖给谁?是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小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清友说。为解决村民的顾虑,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小山村党支部从区农水系统邀请省、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果农进行“手把手、面对面”进行技术指导,让老百姓“记得住、学得会”,同时依托“微果园”创建项目,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采摘活动,喜迎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采摘。据介绍,2021年岐山村“黔脆香”采摘节开幕当天,收入达到了八万余元。现如今甜脆可口的“黔脆香李子”成了小山村一张闪亮的名片。“下一步我们将完善黔脆香产业链,将黔脆香进行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小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清友说。

近年来,贵阳市白云区以“都市果园”为抓手,突出以“管护标准化”“设施齐全化”的高效生产模式带动白云区“都市果园”的深入发展。全力推进精品水果提质增效建设。通过在各乡镇打造李子、猕猴桃、樱桃、杨梅、甜柿等品种的“微果园”建设项目,逐步提升和完善果园管护及基础设施建设,“以点促面”推动全区果园后续管护技术水平,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据了解,到2025年,全区果树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1.25万吨,产值达1亿元以上。

菌文旅:林下采摘有乐趣

在白云区沙文镇靛山村绵不绝的山林中,一朵朵圆润饱满的红托竹荪顶着小伞破土而出, 菌农们正忙着采收新鲜的红托竹荪,动作十分熟练,不一会儿,箩筐便装得满满当当。随后,采摘下来的红托竹荪被工人们分成几类,一部分被装上卡车直接运走销售,一部分则被运到加工厂。

“今天采摘红托竹荪300斤,每斤卖60元!过去的荒山,现在林下种竹荪,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菌农张勇一脸欢喜。

靛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9%,生态环境优美,有“天然氧吧”之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优美的自然环境及靛山冬荪、靛山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诸多贵阳周边的游客前来旅游。到靛山村的游客不仅能在天然氧吧中体验体验独特的柳杉林景观,还能够体验林下采摘的乐趣。目前,靛山正在朝着集“特色生态农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交通便利优势+回归自然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路子快速发展。

据了解,食用菌产业在白云区起步早,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白云区结合林下遮阴效果好、温度稳定等优势规范发展林菌产业。目前已建成林下食用菌示范点。同时在牛场布依族乡、沙文镇等乡镇种植林下香菇、平菇、茶树菇、灰树花、大球盖菇、羊肚菌、红托竹荪、冬荪等食用菌等食用菌550亩。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5.757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4.30305亿元。

作者:郭芮羽 记者 刘久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